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约谈“四步工作法”的构建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结构化的心理约谈能提高心理普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从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出发,提炼出了心理约谈的“四步工作法”,分别为“主动邀约”、“开场接待”、“核心对话”以及“后续处理”。着重探讨了“四步工作法”的操作要领及关注重点,并对如何规避“再次创伤”以及如何将工作化繁为简作了进一步思考,试图构建一套可供借鉴的心理约谈模式。
  〔关键词〕心理咨询;四步工作法;心理普测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52-03
  一、引言
  近年来,浙江省各所初、高中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纷纷开展新生心理普测,这俨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规动作。学校期望通过心理测量手段将潜在的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识别出来,并对这类学生进行甄别、跟踪、控制和帮助,以期达到 “早发现、早疏导、早预防”的目的。
  心理约谈,指的是在开展心理普测之后,心理教师主动邀约在普查中发现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言语的观察,评估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判定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心理干预,它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前置环节。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判,增加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在开展心理普查之后,学校有必要针对测试中显示的高危学生进一步开展心理约谈。心理约谈的质量如何,是否规范化操作,对于提升心理普查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弥足珍贵。因此,为达到心理预警之目的,建立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心理约谈模式能弥补心理测试的不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 心理约谈“四步工作法”的构建
  笔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后发现,聚焦于心理普测后心理约谈的论文非常少,而构建心理约谈模式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也是一些高校的简单做法。所以笔者尝试根据普高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十多年学校心理工作的经验,尝试摸索并构建心理约谈“四步工作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第一步:主动邀约
  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在学校咨询室里坐等有需求的学生主动来访,秉承“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但心理约谈却不同,恰恰需要心理教师主动出击。
  笔者所在普高的具体做法是,心理教师根据心理普测结果整理出疑似高危学生的名单,随后开展针对班主任、年级组长等德育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普测的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布置班主任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约谈的邀约由班主任出面向疑似高危学生发起,邀约的时候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例如,在约谈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被约请的原因,可以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例如告诉学生“心理普查答卷中有信息不清晰需要当面核对”,或“答卷中有关选项意义不明确需要探讨”等相对模糊的理由。班主任在约请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尽量自然大方、真诚亲切,传递给学生温暖和轻松的感觉。
  在预约方式上,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一种方式适用于所有情况,这需要发挥教师们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多种方式,随机应变方能顺利邀约。但需要铭记的是,邀约时一定遵循保密原则,避免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
  (二)第二步:开场接待
  当疑似高危学生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来到心理咨询室参加约谈,就意味着 “开场接待”环节开始。笔者作为一名访谈教师的具体做法是,怀着热情和真诚的态度,首先起身迎接学生,安排学生入座,并给学生倒水喝,尽量通过细微的做法营造温暖的感觉。随后,向学生解释约请他的事由,本次约谈大概需要的时间和基本内容,并慎重告知保密原则及例外情况。在这里,笔者认为真诚地告知来访学生此次访谈的目的与依据是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关系的最佳方式。例如,心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作为老师,已经了解了你的问卷情况,想就某些问题跟你进行核实,以便更有效地了解你的现状,然后更好地帮助你。”一般这样的方式学生都能接受。
  这个阶段时间为3~5 分钟, 操作上要温暖、真诚与简单明了。目的在于和学生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打消学生的过度防御。
  (三)第三步:核心对话
  第三个环节,是整个约谈的主体和核心部分,笔者姑且称之为“核心对话”。 在此环节,笔者会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从生活、学习、人际、情绪等方面综合了解,并确认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结果的真实性。这个环节主要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包括收集信息和初步评估判断两大功能。笔者认为,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类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如果要个个甄别并干预,仅靠学校心理教师微薄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高中学校心理普查重点是识别具有危险性(危害自己或他人)以及特别严重的精神疾病,故关注点可放在识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者躁狂抑郁双向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上面。因此在“核心谈话”中,要特别关注以下要点。
  1.评估情绪特点
  要注意是否有抑郁、过度兴奋(躁狂)或情感淡漠等,如果这样的情绪存在了一段时间,且伴随生理上、思维上的一些表现,表明可能有情绪障碍问题。抑郁、躁狂或双向情感障碍等都属于精神疾病,要加以重视。
  2.评估自杀风险
  可以参照前期学生做的SD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里面涉及自杀的问题比如“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等进行核实。另外,笔者认为,虽然自评量表中没有体现,但学生言谈间无意流露出的悲观厌世的倾向,心理教师要多一份敏感,应进一步通过咨询技巧加以深入了解。對于有自杀风险的学生,要与其建立一种“承诺”,即在无法排解自杀意念时能够及时向身边的人,例如老师和同学求助。这样做既能够限制自杀的风险,也能让学生学会利用社会支持力量。另外,这种情况符合“保密例外”,需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建立危机干预方案。
  3.评估有无妄想、幻觉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思维的破裂,没有自知力,出现妄想、幻听、幻视等症状。就像笔者之前约谈的学生A,是一名老实巴交的高中生,在初中升高中的一年间,人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幻听症状,并产生了一个他坚信不疑的妄想:“爸爸是身价好几十个亿的富翁,妈妈是隐姓埋名的日本特务”。而笔者了解的情况是,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一般情况下,妄想的荒谬程度越高,说明学生的心理疾患越严重。   “核心对话”环节一般为15~20 分钟,心理教师务必把握好时间节奏,因为心理约谈工作像医生门诊一样, 安排得比较紧密。
  (四)第四步:后续处理
  心理约谈后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心理教师要根据约谈初诊结果将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将需要干预学生的名单分成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一级管理的对象是重度精神疾病和有自杀风险的学生,要立即纳入学校危机干预名单进行管理,后续将联系家长或及时送往专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二级管理的对象是有较大心理困扰的学生,或自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转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
  三、 关于心理约谈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尝试“正向建构”,规避“再次伤害”
  心理约谈一般情况下仅持续20~30 分钟,且以筛查有重度心理疾病或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为目的,故不能像一般心理咨询例如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那样营造“抱持”的心理环境,给予更多时间及安全的环境来建立更深层次的咨访关系。因此,要注意避免心理约谈造成对某些有较深层心理问题学生的“再次伤害”。笔者的经验是适时利用焦点解决短程技术中的“例外”技术、“水晶球”技术等去寻找约谈学生内心的积极心理资源。通过“正向建构”来拓宽约谈学生看待困境的视角和能力,从而巧妙规避“再次创伤”。
  (二)结合“团体约谈”简化繁杂的工作
  鉴于大多数中小学基本只配备1~2名心理教师的现实,且心理教师除了要进行心理约谈之外,还有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心理课教学、个案咨询、辅导心理社团等,部分心理教师还担任行政职务。然而一次大规模的心理普查下来,需要约谈的学生非常多。所以,如何简化心理约谈的工作量,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笔者在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团体约谈和个别约谈相结合的方式。团体约谈指的是在普查中发现疑似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同质群体,每次7~8人同时接受约谈。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有部分高校在尝试这种做法,理由诸如“可以减少阻抗”、“为心理约谈收集到更多信息”以及“朋辈间的相互支持”。但笔者有许多顾虑,比如团体中有若干名潜在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如果他或他们在群体中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会把自杀的冲动传播给其他人;或者当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之后,彼此之间是否会产生负向的化学反应等。所以,笔者认为,将团体约谈和个体约谈结合是一个出路,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对于什么类型和问题的人适合在一起做约谈,约谈的形式和方法、技巧等细节性的问题,需要审慎斟酌。
  以上是笔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对于新生普测或全校普测之后,如何开展相对规范和系统的心理约谈所做的尝试,以及在这些尝试之上所进行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思考。本研究对一线心理教师的实际工作很有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勤华,周丽玉.浅论心理预警视角下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6(14):18-21.
  [2]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2009(1):78-93.
  [3]洪麗.新生心理普查对心理危机筛查及心理建档的作用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6-78.
  [4]汪卫东,李桂侠.心理治疗本土化与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1):16-19.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三中学,嘉兴,314001)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9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