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深度思考能力的现实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综艺节目《奇葩说》里有句辩词,“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你不可能一天读成林徽因。”的确,美丽可以复制,但是智慧却不可复加。伯特兰·罗素有句名言,“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诚如其言,当今社会,愿意静下心来宁神冥想的人都可谓少之又少,那么,真正能够做到深度思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是什么让我们逐渐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呢?答案十分残酷。
  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提出过一个“奶嘴乐”的理论。未来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财富会更多地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将被“边缘化”。为了安慰这些由于马太效应而“被遗弃”的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制造“奶嘴”并喂之以“奶嘴”。 20%的精英为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比给他们塞一个奶嘴,让他们沉溺于其中的快乐,安于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了热情和抗争欲望,不知不觉失去了思考能力,从而无心向精英阶层发起挑战。
  很多人就这样陷入一个“娱乐至死”的生活状态。鱼的记忆力尚且都有9秒,而根据2013年微软加拿大公司调查,当下许多人的注意力竟已下降到了8秒。一个又一个新热点的出现,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猎奇神经,让人只专注于眼前的兴奋,而忽略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于探索。肉体或许还存在,但思维却已然被奴役。
  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指出了六种让人沉迷的方式,“设定诱人的目标、提供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让你毫不费力就感觉到进步、给予逐渐升级的挑战、营造未完成带来的紧张感、增加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袁梦倩在《“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了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每一款网络游戏,每一个娱乐节目,背后都具有无数团队在运作,依靠专业的心理学、行为学,通过各种详细数据和先进科技,为你设置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陷阱,而我们却心满意足地跳了进去。
  就像布热津斯基所预言的“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当然,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在挣扎着。不甘心被“边缘化”,不甘心困于娱乐消费的牢笼,不甘心沦为精英阶层的附庸,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都很努力,但都只是“低效勤奋”。
  人们往往把许多成才的事例片面地归结于努力与勤奋,无视背后那更为重要的思考。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仍旧一无所获,以为思维的短板可以用肢体的勤奋来弥补,而这恰是解决问题的最大误区。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意思,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表现勤奋,上课记笔记特别认真,生怕错过任何知识点,平时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老师提到的任何参考资料都要想方设法得到。他们以为“天道酬勤”,以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他们上课只顾抄笔记,却没时间思考老师的话,只问老师 “这一题怎么做”,无异于去翻参考答案。人们总是忽略那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一直用低效的努力与勤奋感动着自己。
  而那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在你经历了人生大大小小的起伏后,不满足于表面,渴望追究本源,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深度思考。
  平井孝志说:“所谓深度思考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模型和动力机制,捕捉事物的本质的过程。所谓模型,就是把我们头脑中思考的内容进行可视化,把各种有因果联系的构成要素,用箭头链接起来,形成的一张“因果循环图”。动力机制,则是沿着长长的时间轴去观察模型的发展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
  若你学会了深度思考,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与众不同。深度思考会帮助你认清事物的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后才可能从根本上去发现与探索。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度思考是持续的思考,是一种认知自我的反省。自我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越清晰,就更明白让自己坚持不懈的动力,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所在。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省吾身,深度思索,适逢归处。
  那么,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呢?于车马喧的闹市保持一份自己的专注,不为乱花所迷眼,坚守“悠然见南山”的胸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恪守一份自己的信念,不为艰险所屈服,坚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于暖风醉人歌舞不休的娱乐社会仍然博览群书,不为安逸所埋没,向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探索;于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磨难依旧坚定初心本色,不为书本所满足,笃信“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知乎》上有句话说得很深刻:“‘思考’绝对不是一件独立的事。一个能够进行深度思考的人,在此之前一定是一个深度积累的人。”
  就像《金刚狼3》中狼叔临终前对劳拉的寄托: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别成为他们所希望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2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