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艺致美:用优雅的姿态走向未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需要紧扣核心素养发展,准确把握其价值向度,围绕致化“课”、亮化“形”、慕化“学”、敏化“人”等重要环节,用“美”贯穿、用“美”表达、用“美”体验、用“美”导行,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特色建设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艺术教育;特色建设;博艺;致美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校艺术教育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就要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了然“未来”,也要抓住课程重点陶然“健行”,让艺术教育的品质在深度构建中不断得到优化提升。下面以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了然“未来”:
  把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的价值向度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指向未来”,不仅要指向学生的未来,更要指向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在当今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艺术教育要把握好“未来走向”的行动坐标,把涵养“艺术文化力”作为发展的向度,把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把“博艺”作为艺术特色建设的目标,把“面向每一个”作为课程设计的理念,以更好地引领师生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精神,沿着文化的轨迹,从容而优雅地走向美好生活。
  例如,宜兴市实验小学因校制宜地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拥抱“艺术教育的第二个春天”——艺术教育特色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把艺术特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和重点工程來建设,全面拓展合唱、舞蹈、书法、刻纸、丙烯画、管弦乐、儿童版画等艺术项目,用博艺促进博学、博见与雅行,着力推进“艺术项目”到“艺术文化”的深层转化。
  二、陶然“健行”:
  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建设的有效途径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既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更要有具体的项目“抓手”,要遵循共性规律,进行个性拓展,构建适己适需的有效途径。
  1.致化“课”,用“美”贯穿
  (1)用艺术课程“融发心灵”
  学校课程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推进课程的高位发展和高峰学科的建设作为特色建设的工作重点。如宜兴市实验小学的“博健”课程,本着“为每一个儿童的美好未来而设计”的理念,通过“学科+”的形式,设置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博健”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校训“博健”的内涵为分类依据,以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为目标指向,突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博课程”“健课程”“博健一体课程”为三大体系的课程群(见表1)。
  “博课程”以提升“文化基础”素养为目标,契合“博学”理念,把艺术与语、数、英和德育等基础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致真合唱团”(艺术)、“文明护照”(艺术+德育)评价性课程,以及“朗朗动听”(艺术+语文+英语)、“一战到底”(艺术+语数英)两类展示性课程。
  “健课程”以“社会参与”素养为要旨,契合“行健”理念,由“致善魅力小队”(艺术+德育)、“致真大舞台”(艺术+课本剧+科学等)、“致美书画院”(艺术+历史)、“致勇武术队”(艺术+武术)、“致慧科技苑”(艺术+信息技术)五个课程板块组成,根据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德育等课标要求设置课程项目。
  “博健一体课程”以“自主发展”素养为落脚点,契合“博文约礼”理念,由专题教育课程(艺术+品社+综合实践)、仪式教育课程(艺术+德育)、主题节课程(艺术+德育)、“星光秀场”(艺术+课本剧等)、“走近经典”(艺术+语数英等)五个课程板块组成。
  以上三大课程体系体现了用“美”贯穿的“学科+”特点,以审美情趣为生长点,让艺术特色向“四面八方”打开,多向度塑造“完整的人”。
  (2)用艺术课堂“生发教学”
  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艺术学科的特质,基于“生本”,主张“共创”。
  如宜兴市实验小学的艺术教研组,始终把儿童作为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了“明确目标—描述任务—展开体验—评价过程”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要素;学生的起始情况作为创设情境的前提要素;教师参与变量作为学生参与的引领要素;效果检查作为艺术技能掌握或方法形成的反馈要素”四个方面作为艺术“真学课堂”的四个基本设计要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学习的“真态”,追寻艺术体验的“真实”,实现艺术表现的“真我”。
  2.亮化“形”,用“美”表达
  校容、校貌构成了学校特色的表象层。学校要将养成教育、学校文化主旨等核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用艺术的形式,从儿童“审美”的视角,将教室“展室化”、花园“艺苑化”、走廊“画廊化”,充分表达美、彰显美,努力让每一面墙都“知性可读”。
  如学校将线描室做艺术化的布置,将学生的书画、剪纸、数字绘画等作品陈列其中;把学生视为校园里的小明星,将小花园中的休息长廊布置成“知白”,展示学生在舞蹈、合唱、书画等艺术学习上的亮点;在连廊、走道、书吧等地方,精心布置有特色的丙烯画、儿童版画、剪纸等令人赏心悦目的学生作品,使其成为展示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
  3.慕化“学”,用“美”体验
  只有爱学,才能善学。因此,开展“有意思”的艺术体验活动更容易触发学生“慕学”,从而让艺术之美抵达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的本真发展。为此,学校在开齐、上足、教好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注重与乡土文化结合、与美文诗词结合、与童心童趣结合,组织开展感动童心的艺术活动。如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开展接地气的艺术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玩”出情趣与智慧;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星光剧场我来秀”活动,学生可自主申请、自主设计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自己制作海报和邀请函。   以宜兴市实验小学为例,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走近经典》视频微课,紧抓宜兴艺术文化特色,寻访宜兴籍“二胡皇后”闵惠芬,推介剪纸艺术大师周蕴华,寻访美术大师徐悲鸿与吴冠中的足迹,结合音乐教材中的《叫卖调》采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传承人任林海与周玉英夫妇,以实现传播特色文化的目的。
  4.敏化“人”,用“美”导行
  艺术教育的核心指向是立德树人。为努力实现“艺术教育特色化,特色教育最优化”的目标,提高艺术教育的层次与品位,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紧扣“化人”主题,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特色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建立人本而理性的艺术特色运行机制。
  如宜兴市实验小学在分析学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论证,立项了江苏省“十二五”陶研会课题“小学艺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由分管艺术教育的彭东宏副校长主持研究,带领艺术教师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领下,把握艺术教育本质,立足艺术课堂教学,依托生活化的艺术课程,探索艺术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
  此外,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回归儿童意义的‘真教育’实践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意义:以学科+架构学校课程研究”,都是基于儿童立场,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切入,对艺术教育从课堂和课程方面进行更系统的研究,用教育科研的理性寻找适己的特色发展之道,让艺术教育不断在理性构建中更自适地生长。
  三、怡然“自得”:
  提升艺术教育特色建设的文化品质
  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化建设过程,实际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过程。在艺术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一体化特色“健行”中,引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不断创生学校艺术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
  1.在展示中释放个性潜能
  学校要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让人人能参与、个个都受益,激励学生追求藝术梦想。如宜兴市实验小学的“致真大舞台”,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指向,以校园儿童剧、歌舞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艺术体验活动。用精彩纷呈的草根舞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2.在跨界中内生文化品牌
  如宜兴市实验小学的两百多个“魅力小队”,将艺术教育与“新小五年计划”德育活动相链接,围绕“工匠精神”,紧扣“社会参与”,凸显“责任担当”,走向社会,寻访身边的艺术家和艺术坊,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优秀品牌项目。还有“朗朗动听”活动,将美文诵读、师生书画配文、优美旋律融于一体,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3.在交流中提升国际视野
  如宜兴市实验小学的致真合唱团与德国奥格斯堡大教堂童声合唱团、“法国木十字”童声合唱团等知名团体形成了完善的艺术交流机制,深化了国际艺术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实践,更是一种教育愿景的超越。唯有游艺于心、致真于行,用优雅的姿态走向未来,才能练就更卓越的品质。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75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