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宋王溥家族世系与婚姻考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王溥家族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千唐志斋。这些家族保留了王溥家族成员的信息,记载了王溥家族的籍贯、世系、婚姻等内容。通过对其家族墓志研究,总结出王溥家族主要与以下4类联姻:皇亲宗室、开国功勋家族、科举世家、进士出身之人。在婚姻特点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非常强的目的性,在于维护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利益。
  关键词:北宋;王溥家族;籍贯;世系;婚姻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3-0020-03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后周、北宋宰相、著名史学家,谥文献,先后编撰《五代会要》《唐会要》等著作。目前关于王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董兴艳在其博士论文《〈唐会要〉研究》中对《宋史·王溥传》进行了驳正辑补,并对王溥的学术交游做出了归纳分析[1]。其二,梁凤祥在《王溥与〈五代会要〉研究》一文中对王溥的生平、政治活动、学术著作等方面进行论述[2]。最后,卓越在《论王溥〈唐会要〉的历史编纂学成就》中认为王溥在编撰《唐会要》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取人情”的实录精神[3]。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王溥个人的生平、政治活动、著作、交游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的内容、编撰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关于王溥家族的世系、婚姻状况等方面目前尚无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宋代墓志辑释》中收录有王溥家族四方墓志,分别是《王贻矩墓志铭》[4](王溥三子)、《王贻庆墓志铭》[4](王溥四子)、《王珣瑜墓志铭》[4](王溥孙)、《王甫墓志铭》[4](王溥曾孙),故本文依靠正史,结合出土文献,拟从籍贯、世系、婚姻等方面分析这一家族的社会状况,以便有助于了解北宋世家大族的发展情况。
  一、籍贯世系考略
  《宋史·王溥传》载“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5],可知王溥是今山西晋中祁县人。但是关于王溥的籍贯还有两种说法,其一,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司空、平章事晋阳王溥”[6],晋阳,即今太原晋源区。其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秘书郎榆次王溥”[7],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载“溥,榆次人”[8],榆次,即今晉中榆次区。祁县、晋阳、榆次,3个不同地方,王溥究竟是何籍贯?可以通过其家族墓志来做进一步确定。首先在王溥儿子《王贻庆墓志铭》中明确记载“由汾州而下,五世家并州之祁,至文献公,又自开国,是为祁县人”可知王溥家族从其五世祖开始就居住在并州祁县。不仅如此,王溥曾孙《王甫墓志铭》中亦载有“公家世居太原之祁县,自高祖太师事晋,故迁于河南;文献相周,又迁于开封”,其中“高祖太师”指王溥的父亲王祚。说明从王祚追随晋太祖开始就把家迁到了河南洛阳。通过墓志铭与正史记载可知,王溥的籍贯是山西祁县,可纠《资治通鉴》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之误。
  《宋史》中对王溥家族成员的记载只有其父王祚,4个儿子王贻孙、王贻正、王贻庆、王贻矩,其孙王贻永及曾孙王道卿。出土的四方墓志中载有王溥家族大量成员,从《王贻矩墓志铭》中可知“五代祖曰璲,任汾州长史,汾州生太子太保曰稜,太保生赠太子太傅曰建福……太傅生赠太师、中书令曰王祚”,“子男二人:长曰珣瑜,次曰珣琇,孙男四人:曰肃、曰鉴、曰融、曰愈”;从《王贻庆墓志铭》中可知其子有4,分别为:王涣、王鼎、王渐、王震;从《王珣瑜墓志铭》中可知其子有2,分别为:王肃、王鉴、王融、王愈;孙男8人,分别为:审求、审交、审言、审文、审立、审奇、审方、审之;从《王甫墓志铭》中其子有2:王琳、王说;孙男有4:王思齐、王思聪、王思楚、王思明。在《右武卫大将军处州刺史妻寿光县君王氏墓志铭》中载:“君王氏,曾祖贻永,赠尚书令兼中书令。祖道卿,赠右领军卫上将军。考彭年。”[9]从而可知王贻永这一支的世系关系。
  二、王溥家族通婚类型
  (一)与赵宋皇亲宗室联姻
  王溥一女嫁燕王赵德昭。赵德昭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二月“娶太子太傅王溥女,封韩国夫人”[5]。赵德昭乃宋太祖次子,母亲为贺皇后。正史没有记载王溥女与赵德昭的子嗣情况,因为赵德昭在婚后的第二年(即太平兴国四年)就自刎而死,因而笔者推测王溥女与赵德昭结婚时间很短,可能未有子嗣。由于赵德昭的身份、死因的关系,对于王溥家族来说,这次联姻并未对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影响,但是却迈向了与皇族联姻的第一步。
  王溥孙王贻永娶宋太宗女郑国长公主。郑国长公主于咸平六年(1003),“下嫁右卫将军王贻永,进封郑国,赐第”[5]。此次通婚是王溥家族与皇族联姻关键的一步,使王溥家族获得了又一次发展,王贻永以外戚身份担任宰执,“在枢密十五年,迄无过失,人称谦静”[5],纵观整个宋朝,仅此一例。
  王贻永曾孙女嫁宗室赵士健。王贻永曾孙女在16岁时,嫁“右武卫大将军、处州刺史赵士健”[9]。
  (二)与开国功勋家族通婚
  王溥次子王贻正娶魏仁浦女。王贻永在10岁时,“其舅魏咸信见而奇之,曰:‘后当类我’”[5]。王贻永是王贻正的儿子,王贻永的舅舅魏咸信是魏仁浦三子,故王溥次子王贻正娶魏仁浦女。魏仁浦在周世宗时进位宰相,周恭帝时与范质、王溥、吴廷祚一同任命为辅政大臣。宋初,进位右仆射。其子魏咸信尚宋太祖女永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仁浦家族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外戚家族,对于后周向北宋政权的平稳过渡起了重大作用。
  王溥三子王贻矩娶潘美女。《王贻矩墓志铭》载“君先娶穆氏,早卒;后娶潘氏,封长乐县君,后君六年而亡,潘氏即庄怀皇后之妹,郑王美之女”。庄怀皇后即潘美第八女。真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庄怀”[5]。潘美为北宋开国元勋,宋太祖与潘美关系素厚,陈桥兵变时“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8]。北宋建立后,跟随宋太祖镇压李重进叛乱,与曹彬征伐南唐,平定北汉,功勋卓著,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
  (三)与科举世家通婚
  从《王贻矩墓志铭》可知王贻矩有女4人,“长适比部员外郎李师锡”。李师锡乃刑部尚书李维之子,“圣相”李沆之侄,李沆、李维都为进士出身,尤其是李沆从淳化二年(991)九月担任参政,到景德元年(1004)去世,在此期间共执政13年之多,是当时著名的名门望族。   王珣瑜娶“陇西李氏,封寿安县君,赠旌德县太君,刑部尚书换相州观察使维之女”即李沆弟李维之女。李维在仁宗时任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真宗时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出使辽朝。后来“迁刑部尚书,辞不就”[5],引李士衡故事求换官,任相州观察使。
  《王珣瑜墓志铭》中载:“一女,适尚书都官郎中,知解州东平吕希道,封仁寿县君。”《吕希道的墓志铭》中也载有“娶虞部郎中王珣瑜之女,累封华原郡君,先公五年亡”[9]。吕希道是北宋宰相吕夷简之孙。东莱吕氏家族是北宋最为著名的世家大族,在吕氏家族内出现父子、兄弟相继执政的现象,“吕文穆相太宗。犹子文靖参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为英宗副枢,为神宗枢使;次子正献为神宗知枢,相哲宗。正献孙舜徒为太上皇右丞。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10],以至于有“韩、吕,朝廷之世臣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11]的说法。
  (四)择进士出身及有官职之士为婿
  王甫6女,“长适宗室昭州防御使仲玉,次适承议郎崔材,次适刘易从,次适曹僖,次适刘曦,次适宋球,并举进士”。说明这6人都是进士出身。
  王贻矩有女4人,除长女适刑部尚书李维之子李师锡外,其余3人全都是有官职之士,“次适如京使于大成,次适奉礼郎俞希楚,次适大理寺丞张景纯,李俞二室皆蚤世”。其中“李俞二室”李氏毫无疑问是指李沆、李维家族;俞氏是指歙县俞献可、俞献卿家族,而俞希楚正是俞献卿之子。俞氏家族在北宋时期是著名的科举世家,“凡俞氏登第者十人,显者甚多”[12]。俞献可于端拱二年(989)登“陈尧叟榜,赐御制箴”[12]。后官至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世称俞待制。俞献卿“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5],后官至刑部侍郎、上柱国、歙县开国伯。
  三、王溥家族的婚姻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王溥家族的婚姻可以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期多与赵宋皇室及开国功勋家族联姻,比如,王溥一女嫁燕王赵德昭,王溥孙王贻永娶宋太宗女郑国长公主,王贻正娶魏仁浦女,王贻矩娶潘美女;在后期多与科举世家及有能力的进士、官员通婚,比如,王溥家族与李沆家族、吕夷简家族、俞可卿家族以及中举之士、有官身之人联姻。发生这种变化与宋朝的科举观念、重文轻武等政策密切相关。
  王溥作为后周遗留下来的宰相,在北宋初期,还得以重用。赵宋皇室与之联姻,一方面是为了政权的平稳过渡,防止出现郭威取代后晋时的惨状。另一方面,在宋朝初年,統治者对于外戚的政策相对宽松,“其间有文武才谞,皆擢而用之”[5],所以很多外戚得以重用,这也是王贻永能以外戚身份担任宰执15年的原因。然而随着宋朝对外戚官员任用的限制,很多青年才俊不愿再娶皇室成员,因为这样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宋英宗也说:“近世士人,乃畏尚主。”[13]因而王溥家族在后期也没有再娶皇室成员。除了与皇室联姻外,还与开国功勋家族家族联姻。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功勋家族位高权重,与之联姻,一方面可以扩大关系网,在政治上相互提携、相互支持,进而维护家族的利益与地位。另一方面,王溥不仅是宰相也是五代时期的状元,面对如此显赫的出身,那些功勋家族也乐于与之联姻,这样做可以使家族的关系网多元化,以增强其家族应对政治风险的资本以及提高其政治影响力[14]。
  随着宋朝统一战争的结束,以及五代武将专权的弊端,宋朝统治者开始削夺武将的兵权,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的权力逐渐减小,家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面对此种状况,王溥家族又及时的将联姻对象转移到逐渐发展壮大的科举世家及进士出身人员身上。
  宋朝有“取士不问家世”的新观念,其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有才能,就能跻身仕途。所以宋人徐度总结说:“本朝公卿多有知人之明,见于择婿与辟客,盖赵参政昌言之婿,为王文正旦。王文正之婿,为韩忠宪亿、吕恵穆公弼。吕恵穆之婿,为韩文定忠彦……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悉数。皆拔于稠人之中。”[15]再者,宋朝进入仕途有两种途径:其一为科举,其二为荫补。但是“荫补子弟在官场受到某些的限制,因而他们在仕途上要想青云直上几乎是不可能的”[16]。在宋朝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能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司马光曾言:“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17]比如,宋神宗时,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马上“妻以女”[5],看好的正是这些科举之人的美好前途。
  以上考证分析了王溥家族的籍贯、世系、婚姻以及婚姻所具有的特点。从籍贯世系来说确认王溥是山西祁县人,并对其世系关系进行补充,做到了补史之缺,究史之误。从婚姻来说,考证了与王溥家族联姻的类型,重点分析了其在婚姻中所具有的特点。王溥家族在联姻过程中,分为前后两个不同阶段,表现出非常强的目的性,其实质还是在注重门第和个人能力的同时,以婚姻为手段维护本家族的社会地位,努力做到利益最大化。
  ——————————
  参考文献:
  〔1〕董兴艳.唐会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6-70.
  〔2〕梁凤祥.王溥与五代会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6-12.
  〔3〕卓越.论王溥《唐会要》的历史编纂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9,(02):30.
  〔4〕郭茂育,刘继保.宋代墓志辑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137,135,221,369.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799,8676, 8774,13562,13561,8611,9542,9976,13535,13728.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1.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9411.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9〕范祖禹.范太史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529,529,462.
  〔10〕王明清.挥麈前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
  〔1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
  〔12〕赵不悔修,罗愿撰.(淳熙)新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690,7713.
  〔13〕李攸.宋朝事实[M].北京:中华书局,1955.136.
  〔14〕强兰波.北宋上层将门婚姻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28.
  〔15〕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三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28-129.
  〔16〕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25.
  〔17〕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文公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9.32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2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