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材日益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阅读课、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人文素养呢?我认为,教师要在精心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思想陶冶情操,在读中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默读;朗读;诵读;浏览
  一、在默读中培养自学能力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读书方法。不出声并不代表不读,而是用心读、潜心读。默读往往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读,同时要求大脑在读中思考分析,必要时还要圈圈划划做批注。只要读得适当并能认真自读自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有所感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几乎都是一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将小学阶段几百篇传神动情的课文进行机械地分析使之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教师还布下天罗地网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规定里钻,使学生对原本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文章兴趣全无甚至厌烦。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只会千篇一律地表达整齐划一地思考,灵性、悟性统统被禁锢起来。这真是语文教学莫大的悲哀啊!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我认为,朗读大可使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说默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敲门砖,那么朗读则是进门后亲切的问候和交谈。学生通过朗读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中“重分析、轻语感”的弊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桂林山水》一文用优美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朗读并给学生范读。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时,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下都能听得见。我知道我已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了,学生已被文中优美的词句所感染。于是,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跃跃欲试,争相朗读这篇课文。通过朗读比赛,学生体会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风姿。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还感受到比喻句、排比句的独到魅力,感受到桂林的秀丽风光俨然就在眼前。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了课文的内容,培養了语感,积累了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文章需要适时地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等,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感读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锤炼语言。
  三、在诵读中体会思想陶冶情操
  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情绪跌宕感情起伏。小学阶段的课文,作者的感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通过几次三番地诵读定能读出味道,与作者同悲同喜同爱同憎,甚至还能起到震撼心灵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效果。所谓诵读,就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
  还以《桂林山水》为例,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山水的秀丽多姿并且使之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时的那份投入、那份专注、那份动情,让我觉得他们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吟诵一首优美的赞歌。那是对桂林秀丽风光的赞美,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学生能读出这种效果,无疑归功于通过诵读对文章思想的体会。的确,一篇篇文字优美隽永含蓄的文章,一篇篇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文章,一篇篇朗朗上口如诗如画的文章,在诵读时,就像在品一杯香茗听一个故事赏一幅名画或吟一首诗词。这样的文章,这样地诵读,定能将我们带入艺术的殿堂,享受艺术,培养美感,陶冶情操。
  四、在浏览中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悠悠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课本中收集的文章如沧海一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就要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课内阅读,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这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其方式莫过于浏览,当然,必要时也要精读。浏览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读写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宗旨就落到了实处。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教师要结合课文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默读、朗读、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郑美花.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J].课程教育研究. 2018(48)
  [2]余建平.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2(07)
  [3]崔绍怀.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J].教育评论.2014(03)
  [4]高翠任.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写话训练的渗透[J].学周刊. 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7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