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思辨阅读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思辨力?笔者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发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根本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首先是预习质疑。具体可先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言字词障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精彩句段,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此时老师应进入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质疑。
   例1,《项羽之死》选自《史记》,司马迁把项羽归入‘本纪’,那么你认为就项羽一生而言,应该把他归入‘本纪’还是‘世家’?”
   引发学生质疑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互助交流讨论释疑。在互相释疑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他们不仅从文本及以前学过的《鸿门宴》中找佐证,还从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包括古今名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易中天等)的诗文评价中找理由……
   除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外,老师在课后仍应继续引导学生质疑。
   例2,学完苏洵《六国论》后,联系你的知识,你对苏洵关于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原因有什么看法?依据是什么?
   问题引出后,我们会发现学生有很多“惊奇”的想法,他们的知识面,他们的思维总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他们会从课外读本(《史记》《东周列国故事》)、影视作品(《芈月传》、作业课外阅读苏洵《六国论》)等等地方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比如有的同学赞同苏洵观点;有的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弃约,自相残杀;有的认为是秦的势力强大,是历史的必然……不一而足。
   虽然,有时候不是每一次争论都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学生在不断地质疑又相互释疑的过程中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又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渴望了解的兴趣,新旧信息的整合、判断、思考,他们的思辨能力自然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生成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必然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除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外,还要重视学生课堂生成的质疑,提供释疑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质疑。比如学生对教材注释、对老师的讲解质疑。
   例3,教学《项脊轩志》时,有的同学对我的讲解生出疑问:“借书满架”中的“借”真作“借来的”讲?
   他们认为如此释义与归有光这个大散文家的身份不合,难道他借那么多的书不还?况且归有光出身书香门第,图书满架不足为奇。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课下查阅了《辞海》,“借”亦通“藉”,注为“错乱不整貌”。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这样的解释让学生们很满意,我也真正有了教学相长的体会,我肯定了他们的质疑精神。
   例4,《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一句,“武”是教材解释的“不勇武”的意思吗?
   何谓“以乱易整,不武”。这里的“以乱易整”,相当于今日所说的“以冲突代替和平稳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按教材的解释,是表现了晋国的“不勇武”(缺乏勇气)吗?学生认为讲不通。他们觉得成语有“胜之不武”之说,依次推理,课文中“武”应与此同义。我们一起马上从商务版《古汉语词典》中找到了圆满的答案。“武”字条下第(3)个义项:指在使用武力时应具有的道义准则。所谓“不武”是指“不符合道义准则”。这样来理解全文,就说得通了。
   所以,在文言文思辨课堂上学生生成质疑后,老师还要做强有力的推手,帮助学生寻找释疑的方法,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紧扣文本,生成质疑,通过思考、讨论、查阅资料等手段解决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随时跟进,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辨力,从而发展学生文言文课堂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多元审视,文言文思辨课堂之追求
   思辨性阅读整合了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融入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独特的体验,尊重他们富有创造性的个人见解,鼓励他们批判质疑,发表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文言文因其离我们久远,更需要依据文本、作者和时代背景强调多元审视。
   例5,学完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就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难道教材选文就这么简单?难道就没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首先,我带着同学一起肯定了写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本身就是好文章,然后我把这个同学的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共同思考,思考你从这篇文章还读出了什么。结果是不提则罢,一问激起千层浪:有借项脊轩百年老屋的兴废过程,借祖母对孙儿仕途的厚望,感慨家族的兴衰;有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读出了文本表现的许多读书人在儒家出世价值观的引领下,对理想失落的悲哀;还有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无奈的感受……即使也有部分同学思考的有些牵强,但我首先肯定他們活跃的思维,再组织同学研读文本,联系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相互讨论得出让人信服的多元结果。因此,基于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模糊性,我们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它恰当蔓延,发展其思辨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文言文思辨课堂的提出和实施,质疑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思辨课堂,强调了思维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起纽带作用的内核,那么,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也将随之得以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少山.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2016(9).
   [2]薛淑娟.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与价值审视[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3]董璋辉.语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建构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