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语课程群教学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语核心课程群建设主要依據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工程原理3门课程构建之间的逻辑框架图及其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基于布鲁姆教育理论和BOPPPS方法论等,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层次学习转换,这些对推动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全英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语核心课程群;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201-02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生源优秀,获得了IFT国际认证;水产科学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学科,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愈发凸显其重要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英语核心课程群建设团队主要以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工程原理3门课程的全英语授课教师以及教辅人员组成,3门课程都获得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其中食品化学已获得首批上海高校全英语示范性课程称号。“食品化学”以食品主要成分为主线,阐明食品的组成、各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各成分在加工及贮藏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以及各主要成分相互间的作用等,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主要核心地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等理论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食品工程原理”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本骨架课程之一,讲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三传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食品机械、食品加工工艺学和食品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全英语课程授课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在兼顾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因此教师需要投入比中文班授课多得多的精力,如何能不顾此失彼,同时把两方面都有所兼顾授好课确实存在巨大的挑战。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基于布鲁姆教育理论[1]和BOPPPS[2]方法论等,便于学生抓住每节课的要点和需掌握的重心,上课运用学习通教学软件时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成员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育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留学生教学中,更是不忘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赋予课程更多的德育功能,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一、精选课程案例,力求切近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例如食品化学在讲授水分的相关物理性质时介绍水的沸点为100℃。利用水分这个特性,用水蒸气作为食品加热源,加热温度不会超过100℃;而如果用油作为加热源,例如煎炸,焙烤,食品的受热温度往往高于100℃。蒸汽加热食物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元素例如维生素等,同时因为温度不足以使食物原料在烹饪过程中发生褐变反应,可以保留食物原料本身的颜色。“民以食为天”,“医食同根、药食同源”,“疾病三分治、七分养”。食品营养学课程理论和老百姓平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3]数据显示,中国人86%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所造成,因此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对维护健康非常重要。在课程讲授各章节中穿插了许多实例分析以及讨论等,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以及家庭、朋友等遇到的营养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深刻理解营养原理,并能活学活用。
二、注重中西方比较,促进文化交流,注重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上学期第一次给来自韩国和古巴的外国留学生授课,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国际文化、生活背景等的差异,比如各国膳食结构和膳食指南比较、营养状况和疾病导致死亡率分析、功能食品和健康食品及营养标签的异同等。例如大家都熟悉美国和加拿大共同提出的“食物金字塔”为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南;但是,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我国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原则,可谓是最早的“膳食指南”。在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一章的讲述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碳水化合物的变迁。聪明的炎黄子孙最早利用小麦淀粉制作麦芽糖,一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甜味剂,早在《诗经》《周礼》中就有记载。而欧洲人,直到大航海时代才能把糖当作食物。我们的祖先最早熟练掌握淀粉水解和制糖工艺技术,彰显了伟大智慧。而食品工程原理讲授流体力学部分,欧洲“蒸汽机工业化革命时代”许多物理定律都是由欧洲人最先发现的,比如讲到伯努利方程用以描述能量守恒过程,提到各种能量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保持总能量不变。而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是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善用其智慧,发明了另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历史记载有,《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清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水车》:“大江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车,其来已久。又名曰桔橰。”水车的发明,通过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提升了灌溉效率,节约了人力,是中华人民智慧的体现。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我们的科研精神的作用。
三、以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进取精神,传播正能量
课程中我们遴选有代表性的营养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以他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首先是中国营养学会第一任会长沈治平教授的事迹。沈治平1938年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50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营养研究工作,对我国食物营养成分的研究及《食物成分表》的编制做出了杰出贡献。1960年,中国的营养学框架还没有搭建,关于食物营养源的理论都来自书本。当时,国外有一种学说认为,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沈治平决心向这一学说挑战。为了寻找新的维生素B12的营养源,把视角放在了中国的传统食品上,一个一个加以研究、分析。有一天,在研究整理我国豆制发酵食品的营养成分时获得重要发现,此类食品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维生素B12的活性。结果通过实验,合成了维生素B12,得出结论:植物性食品通过发酵同样能产生维生素B12。这一研究成果当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此举为我国膳食中维生素B12的来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后,又创建了一整套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维生素B12的测定方法。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重大创新,而且也解决了不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杰出科学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这些战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教师终身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洛林·安德森.蒋小平,等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陈卫卫.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工业和信息化教育[J].2014,(6):8-18.
[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发布[J].上海医药,2015,36(13):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