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是我国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是当前众位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发展,情境教学方法被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教学评价。情境教学即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定合适、特定的情境,以此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有效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展有趣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有效探究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为他们创建一种合乎教材内容的氛围或场景,在此情境下开展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方式,此方法能够让学生投入学习环境主动学习。尤其对于语文这样的科目,此类方法非常适合,用此法不仅能够教师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還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近期,各大部门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相当重视,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的责任重大,本文对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展开讨论,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和实际形成联系,再现生活情境
   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最重要的教育学科,课文大多源于各个著名作家,内容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是我国文化的映射,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几乎都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把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联系起来,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让学习变得亲切又普通。
   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天》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篇日记让学生写写自己今天难忘的事情,等到上课时,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学生回忆和讲述一下自己脑海里印象最深、最难忘的那一天,以及那天发生的什么事让自己记忆犹新。然后再开启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投入相应的情感氛里,便能更轻松地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内心,轻轻松松学到课文讲述的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传播知识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小学教师要顺其自然地抓住技术工具手段,抓住学生的爱好,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小学生的眼球,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一般这些多彩的视频和图片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直观的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入情入境。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历史故事片段,也可以收集一些赵州桥的照片,然后做成幻灯片给学生观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注意力都难以很好的集中,他们大多喜欢比较新鲜稀奇的东西,引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眼球,引起他们对文章的注意力,使他们走近赵州桥,感受赵州桥的文化,入情入境地学习知识。
   三、用问题引好奇,让学生走进情境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先提出一些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让他们想象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多是平铺直述的方式,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先提问引好奇,先把他们带入一个未知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会主动思考,在探索与思考中,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学课文《画杨桃》时,教师可以和文中的教师一样找一个杨桃拿到班里,放在讲台中央,让所有学生画下在他们的位置上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班里座位安排,分别找6-9个同学展示他们画出的杨桃,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明明看的都是我拿来的杨桃但是画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呢?这又是为什呢?”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先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这些问题。然后再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再在学生说出的答案基础上总结叙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感受情感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逻辑能力,因而在接受新事物时大多是仅学到表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好模仿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角色,进入情境,使其更好地感受课文描述的场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如主角“小壁虎”及其他动物,可以用一些道具服装,让表演更真实,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学习课文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达到换位思考,感受作者在语言上的精华和内涵,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语文并不是一门枯燥无聊的科目,而是充满乐趣和文化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情境教学模式能将语文中“枯燥无味”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主动,课堂专注力也能有所提升,能够帮助教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霞.小学语文情境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5(6)
   [2]章海兵,张丽.巧设情境,激活课堂——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