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智慧课堂点亮生活的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邵华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存在密切关系,仅有和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才能够被叫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以往实施的教学形式由于其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不符合目前学生的实践情况。《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是植根于课堂、結合生活的重要载体,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存在于学校的各个生活方面,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关键词: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延伸生活化
  一、 问题的提出
  《道德与法治》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增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情况的紧密关系,教学空间不再约束于学校与课堂,必须提供条件尽量向整个社会进行延伸。”这一课程实施之后能够发现课后延伸活动有着的关键性。不过,从平时的研训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目前课后延伸活动仍有着一系列缺陷。
  1. 在活动设计方面,并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部分老师始终停留在教材上,课后延伸活动的内容仍然约束于教材中的示范知识、教辅材料的活动设计或者手册中的问题,并未充分兼顾到当地、学校与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最终造成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能动性,造成活动内容停留在形式上。
  2. 在活动实践方面,并未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部分老师仅承担安排课后延伸活动的任务,但是并未实现有效指导。就算是在公开课堂上,部分借班上课的教室尽管将活动设计得较为合理,不过上完课就如同实现任务,转身就走了,并未和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交流行为的后续需求,造成活动出现停留在表面的情况。
  二、 《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的实践操作
  (一) 《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
  《道德与法治》与社会学科教学建议30条第21条指出:“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训练、资料收集、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后延伸活动。”因此,我们要找准课后延伸活动的“立足点”,实现合理设计,完全解决其中“虚张声势”的问题。
  1. 依据目标,确定活动主题。
  这类活动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老师能够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明确其中的主题内容,例如:能够结合目标,充分考虑教材中有着的留白来选择具体主题;能够结合目标,最大化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来明确对应的主题;也能够结合目标,通过老师本身的创意来明确对应的主题等,使得来源于目标并且推动目标的达成。
  【案例1】 《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
  活动主题:勤俭持家有妙招
  活动内容: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了解商品价格浮动的小秘密,掌握勤俭持家的小妙招,并将答案记录下来,并在周末当家行动中学以致用。
  1. 同样的商品有时会以不同的价格销售,了解了价格浮动的秘密,掌握勤俭持家的小妙招,帮我我更好地当家,我知道价格浮动的小秘密。
  (1)由于时令不同
  (2)
  (3)
  (4)……
  上述案例中,笔者充分结合课程提出的目标,明确了《勤俭持家有妙招》这一主题,选择了“价格变化小秘密”“勤俭节约小妙招”与“今天,我当家”三种不同内容,前面两种是文字形式的,需要同学们回到家里和家长沟通后实现上述的两道题目,第三种属于实践形式的,需要同学们借助周六与周日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将掌握的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过程中,能够当一回家。在和父母的沟通过程中,学生大致掌握了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学会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购买到价廉物美的货物,掌握了家长平时是如何勤俭节约的,了解了操持家务,还为周六与周日的实践活动做好了一定的准备。然而在参与爱心行为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当家的不易,想要当好家更加不易,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利用当一回家,掌握勤俭节约属于一种不小的学问,了解勤俭节约”这种目标。
  2. 紧扣主题,甄选活动内容。
  老师在明确具体主题以后,必须结合主题来明确丰富的内容,例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节点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基于平时存在的不足来培养同学们的优良习惯,还能够通过课堂提出的问题来推动他们形成探究认知等,实现内容和主题相符合。
  【案例2】 课后延伸活动
  活动主题:感恩活动统计图
  活动内容:从现在开始,你要为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看看你能不能坚持,看看你是一个多么有孝心的孩子(每做一次,用水彩笔涂满一格)。
  说明:一周一表格,连续做三周
  在实践生活中,大部分儿童自小过惯了“小王子”“小公主”一样娇生惯养的日子,实践水平不高,让他们偶尔为家人做一次事情并不是难题,不过要时常为家人做家务并非是一件易事。在前面所说的事例里,教师对于同学们平时行为中有着的不足,基于“二十一天习惯法则”,以教材作为标准,基于本身创意明确了主题为《感恩行动统计图》的表格式课后延伸活动,里面涉及两个活动:其一,让学生每天在家中为家长做些小事,表达自身对于家人的爱意,应当做二十一天;其二,引导学生通过画统计图的方法,来监督与检验自身的行为。这项课后延伸活动是一份长作业,学生只需帮助父母实现了某种家务,就能够在上图中借助水彩笔涂满一格,做得家务越多,条形统计图就更高。这样的活动,能鞭策、引导学生持续努力去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如若顺利通过21天的多次练习,他们就能够形成积极为父母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篇教材都必须安排相应的课后延伸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设计,而后借助形式各异的课后延伸活动,有效指导学生组织“课后躬行”,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成功地走出课堂,自然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全天候、全方位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二) 《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的实施
  这类活动就是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而实施的,并非是单纯布置一次作业或者组织一种活动就完成了,而是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德行的各种行为。所以,“课后延伸活动的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保证安全性”。
  1. 关注个别差异,提供参与机会。
  这类活动的实践需充分兼顾到儿童们在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层面的不同,尽量符合个体的学习要求,明确活动下限,放宽活动上限,提供所有人都能够有效融入的机会,保留弹性选择的空间,使所有人都可以主动参与,使所有同学都能够变成活动的主角,均能实现健康成长。
  比如,笔者开展了以《班级不良现象“整改清单”》作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儿童们通过课余时间找到班级内有着的不文明情况,针对问题加以研究,明确有着实践性的整改意见,而且基于班级小岗位服务行为加以优化。各种活动的出现,学生的參与积极性有所提升。在实践调研中,他们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于“班级不良问题”体现出较大的关注,说明“用语不文明”“清洁不彻底”“上课铃响后不安静”“卫生工具任意堆放”等一系列问题,应当说班级中的文明问题在调研中都体现出来了。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加强礼仪教育”“注意言谈举止”“加大文明监督员的考评力度”等多项建议,当了一回真正的班级小主人,为共建共享优秀班集体出谋划策。
  2. 腾出专项时间,提供必要指导。
  这类活动并非是应当通过借助“课外时间”来实施的活动,事实上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多数老师必须故意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来实现对活动的有效指导,能够是初期的规划选择、中期的监督启迪、后期的情况反馈等。教师随机指导的内容,为学生搭好了手脚架,让他们知道了要做什么,要怎么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而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例如,上面提出的《班级不良现象“整改清单”》的活动,其关键并非是“整改什么方面”,而是“怎样整改”。在同学们实现表格的前提下,笔者通过自身有着的优势,故意留出一节班队课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有效指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了“班级小岗位服务活动”,对于他们指出的建议和班级工作的实际需求明确对应的班务管理员,主要包括:礼仪监督员、卫生工具管理员、地面保洁员等,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投入自身的努力。在“所有人有事做,所有事有人做”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班级由于自身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三) 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的评价
  做事要有始有终,教师既然布置了课后延伸的活动内容,也实施了预定的活动过程,必然要跟进相应的活动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所以,教师除了常规性的、对课外延伸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之外,还需要学会向各方面借力,特别放大对活动行为的质性评估,注重“孩子在活动阶段中的态度、情感、行为呈现,注重孩子活动中投入努力的情况,还有其中探索、反思与创意等”。
  1. 向班委借力,使评价更真实。比如,在上述《班级不良现象“整改清单”》的课后延伸活动中,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小岗位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工作权限,加强了活动的动态督促,把小岗位分块纳入到班干部的管辖范围,每个班干部交叉监管4—5个小岗位,既监督他人,也要受他人监督,并于周五的班队活动课上,评选出本周的“岗位管理之星”,由班主任亲自颁发表扬信。在活动中,孩子们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必将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服务。
  2. 向家长借力,使评价更全面。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是如何当家的、当家的结果怎么样、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等,教师难以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于是,笔者要求孩子们在周末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上交一份主题小报,里面必须呈现当家计划、当家故事、当家照片以及父母评价四大块内容,同时要求父母们对自家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当家态度、当家方法、当家能力、当家成果等细心观察,在班级微信群中及时转发孩子的当家动态图。周一回校后,再展示当家活动照片,评选优秀主题小报,进行实践活动总结。如此,借助作品评价、观察记录,父母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当家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当家活动的成功与喜悦。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有效设计、实施与评价了课后延伸活动,才能进一步落实“习行之功”,让孩子们接受德育的场所从课堂小天地转战到生活大舞台,真正做到“课止,德育犹存”。
  参考文献:
  [1]张福溪.怎样在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快乐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
  作者简介:邵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