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阅读教学;专业成长;读书会;读者
   【中圖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63-02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虽然书本上的内容变得简单了,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却不减反增,其中对阅读的要求尤为明显。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阅读状态?笔者认为,主要是三点:愿读、会读、能思。所谓愿读,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去阅读;所谓会读,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正确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所谓能思,就是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人生的助力。这三种状态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共同成长。
   1.愿读:教师引领,首先在自身。
   语文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1]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得要做好榜样,自身成为一个读者,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读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阅读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可以从教育、教学、文化三个方向入手。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成尚荣先生把教师比作“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他认为,“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1] 教师走进儿童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你只有研究儿童,你才能理解他,然后和他们形成教学的共同体。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是指我们要完善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作品。比如李白、杜甫的诗歌,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选篇,要尽量多读多看。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是指教师应当有文化的阅读。所谓文化的阅读,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东西,历史、民俗等等。以这三个方向为起点,应该建立起一个以语文为中心的知识框架。
   2.会读:从读者思维出发,引导自主学习。
   首先,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阅读教学并不是教学生认识生词生句,理解作者的用意,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我们应当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要注重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自发思考。同时,阅读教学应从读者的角度去感受文字的美好、故事的精巧以及情感的共鸣。
   可以采用读书会的形式。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小组里不设带头人,强调读者自主,教师只在大方向上引导。以统编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例,上册第三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该单元共编排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篇民间故事。在讲授完这两课之后,单元后的“快乐读书吧”板块编入了《田螺姑娘》的片段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自发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基于此,笔者顺势组织了一场民间故事读书会。笔者选定由朱大可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作为读书会交流的文本。其次,规定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勇敢。因为在《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故事中,都能找到“勇敢”这个关键词。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要有了互动,那么他就是在练习如何阅读,就会找到阅读的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学会了阅读。
   3.能思:从技术性阅读到思考性阅读。
   阅读具有工具属性,它是儿童接收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儿童思维逻辑的重要依托。因此,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
   在前文所提到的读书会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托阅读为学生建构学习系统。在这套系统中,阅读可以拆分成建构概念、表述论证、实际运用、知识连接四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学生需要思考这本书有着怎样的主题,或者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概念要如何进行界定?其次,学生要思考如何把这个概念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便组内的伙伴进行交流。面对伙伴提出的疑问,他还要寻找书中的材料,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进行小组间的分享时,学生会将自己思考得来的概念带到不同的文本中,通过比较来验证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及时进行调整。最后,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思考:我可不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这个概念?于是,学科的串联开始了,知识的连接也开始了,许许多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变化也会由此产生。回顾这四个环节,学生在文本中形成概念,再使用概念来连接不同的知识,由此,阅读思考过程得以完善。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少年们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为什么他们只阅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像蜉蝣一样短命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低劣作品?” [2] 因为青少年缺乏真正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应当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引导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当学生抬头离开书本,思考却从没停止,那么他所能读到的,不仅是书本,还有人生。
   【参考文献】
   [1]王尚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J]中学语文教学,2007(5):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7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