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古诗词阅读有效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古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高考试题卷中,古诗词试题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不能忽略对古诗词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阅读;有效教学
  由于当下碎片化知识的冲击,加上快餐式文化的影响,学生缺少了对具有内涵的古诗词的有效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学,教师没有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二者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痼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课堂流于形式
  一提到要学习诗词,学生就会皱起眉头,特别是对诗意内涵深厚的古诗词,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语文教师想出了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有的老师会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的老师会展示出关于黄州赤壁的各种图片等。这些给了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对于真正阅读学习、理解古诗词而言,这些只是流于形式。草草播放只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能真正起到解读古诗词的效果。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其实冲淡了古诗词的文化意蕴。
  (二)课堂注重技巧的讲解
  由于学生对一些古典文化常识积累不够,加上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与白话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学生学習的难度明显加大。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力图让学生先读懂文本内涵。这一想法是对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就仅仅从文本翻译的角度去解读诗词大意,最后总结出文本寄予的作者情感。甚至有的教师在讲解完大意之后,直接做几道高考题就草草结束了对诗词的学习。古诗词通过意境的营造,运用一定的格律,从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果仅仅是通过翻译和讲解解题技巧来完成古诗词教学,这种方式会忽略了诗词本身的意蕴。学生学习诗词是为了感受诗词语言背后的魅力,感受古人创作诗词歌赋的缘由,从而提升其文学的素养。这种注重诗歌技巧的讲解很明显与古诗词教学的目标相违背。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一)注重知识的结构化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障碍是对诗词文本的理解。由于诗词中有许多隐含的意思,如果学生缺少文化的积淀就很难理解。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如果学生不能知晓“杜鹃”是指古代杜宇的传说,那么就不能理解知晓作者所抒发的是哀愁。在诗词中许多特定意象蕴含独特的意思,比如“梧桐更兼细雨”中“梧桐”代表着“离情别恨”;“长亭”代表着送别;“柳”古代有折柳送别;“归雁”古代大多指的思乡之情。教师要联系教学实际,注意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文本解读强调知人论世,在古诗词的阅读中,学生要熟悉常见的作家。比如,学生在解读李清照的作品时要明晓她的人生经历,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状况,她南渡前的作品和南渡后的作品风格上的区别。再比如,杜甫许多优秀作品都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其所抒发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学习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要引导学生搜集南唐后主李煜创作这首词作的背景知识以及这一时期作者的其他作品,要深度了解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却不能肩负起国家重任,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凄苦。
  教师平时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积累,并且将其结构化、系统化。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学生遇到这些知识时不至于茫然,为赏析古诗词扫清一定的障碍。
  (二)抓住古诗词文体特点进行解读
  古诗词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以诗歌为例它是作者借助一定意象,通过构造一定的意境,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这一文体特点去解读诗歌的内涵。在解读时可采用诗歌构图的方法。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实录为例:
  师(展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唐人有云:“书画异名而同体。” 通过这几句话让学生思考诗歌与绘画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将两者很好的结合。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借助景物的描写想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总结):诗画同源。诗词常常通过画中的描绘,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含蓄表达情感。请同学们构建诗歌的画面,然后再现诗歌的意境。
  学生探讨诗歌的意境
  师: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先画哪一个(哪个更重要)? 体会画面的意境 。
  学生概括画面的意境,多人发言
  师(追问):水月相融,天地为一,诗人由此发出对宇宙中往来古今的人世变化是怎样的追问?体现了张若虚怎样的态度?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录,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很好地抓住了诗歌本质的特点,即意象法。一节课紧紧扣住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意象”“勾勒出画面”“描绘出意境”“挖掘作者的态度”。整节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读出文本背后的内涵,充分发挥出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涵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三)注重拓展文本,对比阅读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作品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在古诗词的阅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单篇诗词的学习进而理解这一类文本,从而实现诗词的深度阅读。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不同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再比较找出作家的情感差异,风格变化。比如,在高中阶段,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她的另一首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下面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的教学实录:
  师:比较《声声慢·寻寻觅觅》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情感上的不同。
  生1:两者情感程度上有差异。虽说都是表达的“愁”字,但是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不一样。《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以“愁”字开端,更多的应该是少妇的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寻寻觅觅》全都是在“愁”的氛围之中。   师:为何都在“愁”的笼罩中?
  生2:开头运用“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整个就是一个“愁”字。结尾处“怎一个愁字了得”再次强化“愁”的情感。
  生3:一个是闲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纱橱”“瑞脑”“金兽”等我们看出来的是一个闺房的贵妇人对生活的享受,而此时丈夫不在身边又逢重阳节,就倍加思念丈夫。而《声声慢·寻寻觅觅》更多的是一种国破家亡,颠沛离流的凄苦之愁。从“梧桐”“细雨”“黄昏”的意象中可以看出愁之深。
  生4:可以通过所用的字词看出愁绪程度不一样。《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到“人比黄花瘦”,而《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憔悴损”。一个“瘦”字表达的是作者感叹青春易逝,容颜不在的伤感。而“损”字程度更深,直接是青春不在,美好不在,一切都消失的伤感,有种生活无奈,万念俱灰的感觉。
  师:一个是多才敏感的少妇“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是刻苦铭心,痛不欲生的南渡偏安的凄苦之愁。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从单篇的文本教学向外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告知学生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而是确定比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抓住诗词中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差异去分析情感的差异。通过反复的比较,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阅读能力的提高。
  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情感趋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求同存异”的方式去挖掘诗词的内涵,做到有效阅读。如果古诗词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讲授应试的答题技巧,那么学生就会缺少对古诗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体悟。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段著颖.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困境及其解决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
  [2]董毅.刍议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J].名家名作,2018(5).
  [3]王驍.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9(9).
  作者简介:潘祥兵(1974—),男,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中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7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