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课本进行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以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写作方法
   有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根本没有意识到教学课文对于学生写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他的学习课文就是掌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肢解”“化整为零”,了解、掌握就行。于是只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把分析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功能给忽略了。实际上作文是对语文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教授课文分析写作特色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方面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以前的课本是以文体编成单元,现在是按内容编成单元,但无论如何汇聚,一个单元的文章总有它的“共同性”,但共同中却又有它的“特殊性”,都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都是有破有立的议论文,都是说物明理的说明文,但写的形式各不相同,为什么基本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却写成了各具千秋的佳作呢?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这就是我們要给学生分析、欣赏、教导、指引的东西,人家这样写,如果让我们写会这样布局谋篇吗?你以为妙在何处?在赏析中让学生体会、感悟、学习,并且把这道环节放在“压轴戏”上,重点唱,重点听,就会让学生学会写作。
   二、以单元教学内容指导作文选材
   写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经常需要“主题先行”,命题作文如此,即使自由度较大的半命题作文或是“完全自由”的给材料作文,也是如此。首先要有主题,然后才要根据主题立意选材。材料选择恰切得当,就能很好地表现主题。一个作家可以先把文章写出来,然后去加题目,但学生不能,必须按照主题去选择材料。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去看单元文章,然后分析体悟理解,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表达的也是相同或相近的情感,选择的材料有何相同相异之处?题目的组成结构形式,题目的修饰、限制词语,题目所要表现的言外之意,题目所要表现的主旨情感等等,都是如何从相同之中表现出相异之处的?让学生从课本上的这些精品之中体悟出作者的选材之精当,剪裁之精妙,学生就能很好地得到写作上的收获。我们讲课文是由典型材料中去提取主题意旨,而在指导写作时则是倒过来看如何由主题意旨去选择材料,顺过来是分析欣赏,倒过来是体悟指导。
   三、“文无定法”“文有定法”,从课文中体会有法无法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没有铁规,没有死法,而不是说连基本的程式方法都没有;“文有定法”是说各种文体还是有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规范的,当然这不能理解为八股式的套路。“文有定法”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从“文有定法”开始教学,才能让学生最终进入“文无定法”的写作境界。
   很多老师拿“文无定法”来说作文无成规,无模式,于是便任学生“汪洋恣肆”,于是写作教学也就教无定法了,其实这是对“文无定法”的曲解或误读,这是作文教学的虚无主义认识。
   写记叙文是必须基本体现出记叙文六要素的,没有六要素的体现事就叙述不清楚。顺叙、倒叙、插叙多种叙述方式的灵活运用使文章形式奇崛出彩,但所运用的过渡、衔接、导引、照应形式总是大体相似的。写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有破有立,总是大体形式。写说明文,从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表及里或从因到果,也是有章可循的。结构上的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也总是比较完整的结构形式,所以可以说无定法但有成法,为文依章依法而为,讲究点“规矩”,才会写出“中样”文章。
   定法从哪儿学?就从课本的范文里学。课本里的选文可是千挑百拣的,“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典范性体现在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在“丰富多样”上还有“适合学生学习”,这“适合”就有定法指导的意思,从典范文章中学习文章的典范性,包括写法上的“有法”。教师教学时从“有法”入手,规范引导,学习规范,学生就以规矩成方圆,不失大谱了,然后再由“有法”进入“无法”,就会风格“丰富多样”了。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教无定法”,以“文无定法”作为写作文的法则指导学生写作,那我相信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杂乱无章”。
   所以一定要不忘教材的“范本”引领功能,教师要做好课文“解读”,要导引学生写作“有法”,要从课文中学习写作之“有法”,进而让学生写作“得法”。
   四、和单元教学文章反观对照,寻找问题差距
   初中语文的单元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要注重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对写作教学指导更是如此。比如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是以专家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苏州园林》是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作者便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特点做介绍。《故宫博物院》是广播稿,所以它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的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因此是导游般的介绍。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对比后我们得知,介绍的事物虽然相同,都是桥,但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
   单元教学完成后,就要根据单元课文题材、体裁去布置写作作业,作文完成后,教师在讲评时一定要将学生作文和单元文章反观、对照、对比,寻找问题差距及“病因”,这样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写作。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