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奏响阅读“四部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语文主要在阅读和写作上“拉分”,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作能力自然也强,可见阅读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1. 大声朗读,引进阅读
  对于那些尚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自觉阅读是不容易的——实践表明,他们并不善于朗读。大声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能改变学生的性格,让脑神经兴奋,有利于强化记忆。三年级的语文课文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范读。在每一节新课上,我首先必做的是范读,用标准流利、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声音去打动学生,让他们也想尝试一下。例如,学生听了我范读的《在牛肚子里旅行》后,在分组交流时能够大胆地模仿我的语气,饶有兴趣地和同伴一起大声朗读起来,很明显,学生在大声朗读中体会到了文本的乐趣。在结束这节课时,我再顺势布置学生大声阅读其他感兴趣的故事,他们会非常乐意,这就自然引进了课外阅读。
  2. 搭建平台,合理展示
  读书必有用,首先要用在展示上。我利用每节课的“课前小喇叭”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等,前提条件是声音必须响亮,而且要熟练。由于是按座位轮流上台展示,学生也乐此不疲,而且讲得好的还能为小组赚金币,他们一般会竭尽所能,比起思考和写作,确实容易多了。
  3. 由读引思,提出质疑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开始。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题目,我都会引导学生去质疑,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漏”这两个题目非常有意思。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老屋为什么倒不了?漏是什么东西?有质疑就会衍生读的欲望,再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就更想了解文本内容了。
  二、保持兴趣,梯度上升
  1. 分层阅读,降低难度
  有的学生一篇短文没读完就开始答题了,有的甚至大致浏览了一点就凭主观判断去答题,这种没有建立在真正阅读前提下的答案正确率是很低的。此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分层阅读,这比全篇阅读更容易消化,避免了囫囵吞枣,也降低了难度。
  2. 关注差异,螺旋上升
  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差异。阅读竞赛时,有的学生只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成答卷,有的学生则到了交卷时间也做不完,这就是个体差异。作为教师,不能责备做不完卷子的学生,因为在考场上谁都想做完卷,但是能力有限。一步登顶是不可取的,建议使用“迂回战术”将这部分学生的弱点列出来,每天攻破一点,逐个击破。
  三、养成习惯,习得方法
  1. 笔记打卡,促成习惯
  学生的读书笔记不能停留在书面上,“你做笔记我批阅”已经落伍了,只有优化做读书笔记方法和創新检查手段,才能消除学生的笔记倦怠。例如,笔记打卡赢金币,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成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当天的读书笔记发到打卡群再接龙签到,也可以第二天到学习委员处现场打卡签到,为了赢取金币,他们是很愿意去做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2. 课内得法,课后受益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回答课后问题的方法等。此外,我还会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文中用不同的符号、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读到精彩之处,可以划一串圈圈或打几条杠杠,再在旁边注上自己欣赏、评论的文字。习惯了这种方法之后,学生课外阅读时就会用上。
  四、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1. 分类训练,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这里,“己”是学生,“彼”是题型。教师要熟知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方便分组的分类训练,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 深入浅出,锲而不舍
  现代文阅读难点在于对文本的高度概括、提炼,而文言文阅读重在释义、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就会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例如,我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八字诀”:一读,二解,三研,四翻。即读原文及注释,解释关键词,小组研读,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再比如,我一般会用“十六字诀”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一看题目,二找中心,三来合并,四去串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中心”即中心句,没有中心句找过渡句、关键句。合并段意,即串联文章六要素等。简化之后学生记忆深刻。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教师还要不厌其烦地唠叨一遍“八字诀”“十六字诀”。相信如此锲而不舍,定会功到自然成。
  阅读“四部曲”,因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而变得完整,更因学生坚持不懈地练习而变得完美。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演奏者,指挥者的技巧与激情能带动演奏者合奏出多姿多彩的美妙旋律。
  责任编辑 黄铭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