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作文“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细节描写”一向是习作教学中,学生、老师都头疼的事情,学生不知如何生动细致地表达生活中的情景,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田玉博士的“动作拆分术”,让教师授之有“渔”,让学生在习作中“动”起来,在不断的训练中,轻松把握细节描写,成就精彩习作。
   关键词:动作拆分  创设情境  阅读借鉴  交流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152-01
   回顾平时的习作教学,我们常为学生缺乏生动细节的作文而头痛。其实生活中不乏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乏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可学生写起来空洞乏味,像记流水账。因此,我们尝试“动作拆分”这一法宝,让学生的作文“动”起来,那么细节描写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1   在情境中“动”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人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明明身边发生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得精彩纷呈,却视而不见。比如运动会上,学生要写播报稿,却不知从何下手,往往要靠老师的追问:“你当时看到同学是怎么起跑的?” “手是怎么摆的” “脚的姿势呢?”去一次次追忆。原因在于他们不得法,不懂得抓住动作描写来记录自己的精彩瞬间。该如何让学生对“动作拆分术”一见钟情,乐于运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于是我让一名跳远高手上台演示跳远的过程,学生现场进行动作拆分,两大组pk下来,竟都用了超过三四十个动词。这时,我趁热打铁,提問学生:“在刚才同学的表演过程中,你关注到了那些动作细节呢?请先记在纸上。”接着,我让表演的同学再来一次慢动作回放,当场运用拆分的动作词在十分钟内写出一段不少于400字的精彩片段。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就让原文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这就好比给原本朴素的旗袍绣上了精致的花纹。
   “动作拆分术”带学生走出了“疑无路”的困境,享受“又一村”的喜悦。他们依葫芦画瓢,不断地在播报稿中尝试使用“动作拆分”,一篇篇语言流畅,细节突出的播报稿在笔下诞生,同学们写起稿来也游刃有余。
  2   在“阅读”中动起来
   创造的基础是模仿。叶圣陶学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1]的确,语文教材就是个“金矿”,珍藏着众多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好范例。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以“救助黄包车夫”的片段为例,让学生学习作家的“动作拆分术”:“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2]
   先让学生圈出文中的一系列动作词,再追问学生哪个词语给他们感受最深。很多学生抓住了“半跪”来体会。这时,我引导他们思考:“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那么冷的天气里他给谁半跪着?”学生回答:是“是大文豪,大学教授,却给社会最底层的人半跪着。”就这样,学生从一个“半跪”体会到作家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爱。接着,我让几位同学演示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过程,体会这一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拆分:“扶、蹲、半跪、夹、拿、洗……”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了这些精确的动作,还懂得了要如何选用体现文章情感的词语。
  3   在交流中“动”起来
   一切能力都是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提高的,同样“动作拆分术”的熟练运用也应该在不断的交流赏析中提高。在“动作拆分”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热衷于动作拆分,积累了一定量的动词后,往往会把拆分到的动词不胜其繁、不加选择地都运用到细节描写中,明明是一个简单的意思,却用了好几个动词,造成动词滥用。不能准确地传达所要表达得中心情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从平时的写作教学做起,在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赏析时,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合适的动词来进行。
   在指导一篇“学艺”的作文时,选择了一篇典型的习作为范例:“只见老师举起笔,在墨汁中蘸了蘸,先在宣纸上画了一条弧线,那是鹤的后背,又一提、一转、再一按,画出了三个参差不齐的点作尾巴。接着,脖子、肚子、腿都有条不紊地画着,最后在它的脖上一连,画出了一条细长的直线,这就是鹤的嘴巴。一只美丽、高雅的仙鹤就挺立在眼前了”投影出这个片段后,和学生一同找出片段中所用的动词;再问学生:“这段话是描写谁的?写这段话时,作者应该带着怎样情感?那么这些动词是否准确地传达出了‘我’对老师的这份崇敬?”学生与作者互相切磋,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推敲,大家发现应该把“举起笔”改成“提起笔”才能体现出老师成竹在胸、举重若轻的感觉;“蘸了蘸”改成“笔尖在墨中打了个滚”更合适;“一提、一转、一按”啰嗦了,应改为“老师在鹤的后背下方有力地顿了顿,三个参差不齐的点就登上了宣纸。”添个“登”字,让这三个点拟人化,更体现老师画的神韵,最后把“连、画”二字改成“勾勒”。继续追问小作者:“你观察到老师的点怎么变成尾巴的?能用上合适的动词吗?”孩子立即回想并补充道:“墨汁慢慢地渗开,如孔明羽毛扇般,那一定是尾巴了。”就这样,一段更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就跃然纸上。
   学生经过长期不断的“动作拆分”、阅读借鉴、交流赏析的训练,写出作文中精彩细节就不再是难事,甚至已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作文也并不难写,相反,它可以在好玩、有趣的自我训练中完成。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诀,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3]我想学生只有紧紧抓住“动词拆分”这缕春风,才能催开学生作文的似锦繁花,才能迎来作文教学温暖人心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先生名言.
  [2] 人教版课本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 贾平凹名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