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听课的“红包法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微信抢红包需要手机、网络和运气;上课听讲需要智商、用心和专注。学习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更重在人和,时时关注课堂,学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抢红包时,人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学习中,只有克服各种困难,才有收获。
  关键词:红包;用心思考;智商;关注;眼神
  小学生学习效果怎么样,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40分钟的质量,40分钟的质量取决于用了多少精力倾听。一堂课收获多少知识,如同微信群里的红包,本来机会均等,却因多种因素,每个人所得“红包”金额千差万别。要想抢到“大红包”需要手机好、网络好、运气好,学习要想成功也必须“天时地利人和”。
  一、手机质量因素
  一场红包雨过后,不少人在群里哀叹,我手机撇,抢红包抢不过,前几个红包,我没有抢到。上课听讲,的确有的孩子反应迅捷,举一反三,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如鱼得水,真如手机中的“战斗机”,信号强,质量高。其实,不用多久,一场普通的检测就打破了“战斗机”的神话,课堂上的滔滔不绝,根本不能代表学习效果优异,那些课上凯凯而谈的孩子,考试中总是爱犯这样那样的错,得不到高分。分析原因,这与孩子的好动天性是分不开的,课上活跃的孩子一般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也因为要追求课堂效率,先让他们试试水,答不对、答不全,可以再找同学补充或者直接出马教给大家答案。质量检测中能够获得高分的同学,往往是不太爱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举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全才举手。在他们的心目中,回答问题一定要百分之百准确,到了该出手时才出手。有了这份耐心思考,学习中就能做到把知识学透学牢,没有一知半解,考试中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精准答题。所以说,听课质量和抢红包的手机一样,三四千元的手机和一两千的手机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用心思考。实验证明:人脑中约有80%的新区域有待开发。据闻,爱因斯坦这位跨越时空、彪炳千古的辉煌业绩的科学巨星,也只动用了大脑潜能的30%。[1]一般的学习任务应该考察不了孩子的智商,智商不可能是孩子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网络质量因素
  除却手机质量,人们最爱抱怨的是网络质量。我用的移动的网络,不稳定,没有抢到“大红包”。其实,今天的网络差别根本不大,电脑下载测试都是几年前的n倍,曾经风靡一时的下载工具迅雷已经淡出了网友的视野就是最好的明证。同处一室的孩子们,方圆不足十米,有可能个子高矮不同,影響短时的视觉和听觉,但是对于专心学习的人来说,那都不是事儿。如今的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板书已经十分的清晰显目,“小蜜蜂”几乎成了低年级教师的标配教学工具,无论是该给孩子们看见的,还是听见的,我们的老师可以说是做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孩子接收不到老师传送的信号呢?无论多大声,都叫不醒装睡的人。孩子自己关掉了网络,开启了飞行模式,无论教师发送多强的信号,他都接收不到啊。这就是听课质量不同的真正原因。老师尽力做到教室内的网络全覆盖,孩子也要做好接受信号的准备,充好电,开好机,不要让自己掉线。“不想学,没有学习意愿的学生是没有办法帮他提高的,学习的动机非常重要。即使有人告诉你,只要你走到隔壁就给你五百块,但是你连迈步都不肯,这五百块你当然也拿不到。” [2]
  三、运气概率因素
  要想抢到“大红包”,好运气必不可少,无论什么手机,无论什么网络,抢到第一个红包不一定是最高的,这就只能归结为概率和运气了。上课听讲也有概率运气吗?只有随时准备抢红包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出手抢红包。上课听讲就要随时做好“抢红包”的准备,课堂上的关键知识,可能在老师的不经意一个转身时“掉出来”;也可能在老师的板书中流出来;还可能在一句重复的话语中溜出来;甚至是一个挥手,一个眼神中飞走……只有随时作好准备的人,才有机会抢到更多的红包,更大的红包。学习习惯、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方能学有所获,学习也讲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抢红包不一定要抢第一个,但一定要抢到一个,否则是不可能抢到“大红包”的。听讲时,无论是老师讲的,还是同学问的,都不能错过一丝一毫,才能弄清知识的连贯性,才能学得扎实透彻。一位细心的妈妈,发现孩子课堂上弯腰捡笔的零点几秒,错过了老师指向黑板图形的一刹那,就听不懂接下来的问题指向,最终茫茫然度过一节课。偶然的掉笔在地上其实也反应出学习的专心程度,端正的坐姿,不乱动,笔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掉到地上。学习中的每一个小失误背后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弄懂这些前因后果,就做到了“时刻准备着”,不漏掉一个红包,说不定下一个就抢到“大红包”了。
  总之,不要抱怨自己的智商不够,座位不优,运气不佳……学习的“红包”是给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给坚持不懈的人,是给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书,不在于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一位妈妈为看到孩子在公开课上积极发言的表现而津津乐道时,我在另一张截图中,看到了孩子东张西望的眼神。如果说学生的眼睛是其心灵的窗户,那么老师的眼神就是照进这扇窗户的缕缕阳光。[3]我想提醒每一位做家长的朋友,如果有机会看孩子上公开课,除了看他有没有发言,有没有举手而外,还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是否一直在跟着老师走,是否一直在跟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走。
  参考文献:
  [1]肖峰.大脑潜能开发.[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
  [2]陈裕将.世界上最伟大的学习秘密.[J]电子图书
  [3]肖金龙.教师的眼神.[J]小学教学教研2002.6-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