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控制要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把更大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放任,恰恰相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宏观的视角,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有鉴于此,现以杜甫名诗《登高》的教学为例,指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控制方面的几个要点。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方面的文学积淀非常深厚,这些积淀内容正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登高》一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对本诗展开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注意古今语言差异的说明、不同生活环境的介绍,还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课堂控制之下,主动培养思考与认知能力,而有理有节的课堂控制策略应该如何把握,则是教师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设置重点分明的研习目标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状态,使之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对学生思想认知层次的尊重,同时也是取得更好课堂掌握效果的保证。例如当教学至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登高》时,虽然教师可将教学重点视为对本诗诗意的理解,要求学生明确本诗所绘之景是什么,所抒之情是什么,以及具体的绘景和抒情之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掌握诗歌鉴赏基本策略,品味诗歌语言基本特点等,或者对诗人的苦痛和忧思形成同理心,重点的内容及方向不一而足,鉴赏诗歌的具体切入方法又包括了意象切入、作者切入、关键字词切入等,然而无论如何,出于对学生思想认知层次的尊重考虑,教师都应当将诗意理解视为第一重要的任务,在此视域下展开课堂操控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一个问题在于:语文学科不存在差生,班级中的学生,可能存在思维层次的区别,但教师正可以因此而让语文课堂充满弹性,要让理解能力较强和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处在均能得到发展机会的维度之下,也就是基于不同学生学情构建更有利的课堂教学形式。经过综合考量,教师可把《登高》一诗的课堂教学重点置于:译、练、得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解诗意,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的策略,最后真正习得与本诗相关的要点。也就是说,这种建立于对学生状态整体把握前提下的课堂控制与指导形式,会让学生在教师要点分明的提示下得到更大的收获,从而能够保持灵动的思想,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受益。
   二、形成收放自如实施过程
   在设置重点分明的研习目标之后,教师还应该促进课堂形成收放自如的目标实施过程,放心让学生去做,并用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的思想得到及时调控。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素读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到阅读和思考的本然情境之中,也就是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在没有任何资料提示的情况下,利用独立自主探索的形式,从原始知识积累的角度完成文本解读。此时,教师可放松课堂控制力度,在不做任何引导的状态对下,要求学生先利用几分钟时间阅读《登高》一诗,并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总体感受。在传统观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导入环节十分看重,教师通常会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各种导语和导入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包括故事导入、音乐导入、问题导入等,使学生在上课之初便融入于教师所预先创设的情境之中。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控制并非意味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安排到位,只要能够做到宏观的把握,学生在细节处的独立自主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素读介入文本,学生更容易取得独立阅读的成果,不接受任何引导的几分钟阅读,将会让学生对《登高》一诗产生更加清晰的整体印象。
   接下来,教师可以基于启发式思维,将学生带入到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正确方向,防止学生阅读与思考的角度错误,此时,教师仍然需要注意自我对于课堂的控制,应当与学生的学习自由相协调,让课堂控制体现为诱导的形式。具体到《登高》这样的经典古诗作品,教师可以选取以吟咏感悟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调控做法,具体可通过下述几个步骤来实现。步骤一:全班齐读本诗,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在读过本诗之后的感受,教师给学生提供提词:萧索、悲壮。步骤二:要求学生再次自由诵读本诗,在疏通基本字意和词义的前提下,發现本诗眼(“悲”),从而真正读出“悲”的感受。步骤三:听教师进行范读,并要求学生注意范读时的抑扬顿挫,发现诗中的音韵之美,同时注意把握本诗的节奏特点,包括首、颔两联的“二二三”句式,颈、尾两联的“二二一二”句式等,以及动词、形容词的重读等。最后,全班再次以齐读的形式面对本诗,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本诗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以便让学生达到知人论“诗”的学习效果,学生将会看到: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且从他的生平经历中了解到,他所创作的约1500首诗之所以能够被保留下来,被人诵读,除了诗艺的精湛以外,还与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密切相关,后诗所说“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确是非常有见的的评语。
   总的说来,在进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设置重点分明的研习目标之后,形成针对研习目标的收放自如实施过程,以便让自我对于课堂的控制趋于合理化,保证学生既有自由的空间完成素读等项任务,也能够及时得到教师针对重点内容所做的指导,并针对特定文本内容采取恰当的方式优化学习效果。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典诗词作品,有些并不为学生所了解,且一些作者及背景资料还可能会对学生的作品理解过程造成障碍,此时教师更应当注意到收放自如的必要性,明确什么时候当收,什么时候当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保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
   三、构建弹性课堂助力成长
   在形成收放自如课堂教学过程前提下,教师还应当让基本教学目标产生生成功能,使之融入于弹性的课堂形式之中,将思考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以便助力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成长,即为了达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效果,让收放自如的课堂真正发挥出对学生指导效果,教师应当注意到课堂的弹性作用发挥,也就是在具体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对教学思路做出适当调整,让学生得以在教师对课堂的宏观控制之下,取得更大的研习成果。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十分关注构建弹性课堂的实践功能,并注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情对课堂节点进行调整,使学生得以随时处于平等的对话语境之下,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并认真观察学生可能出现的卡壳点,且给予有效提示。    例如在教学《登高》一诗时,学生对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诗进行解读时,可能不会很快想到诗句中共写到“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相关又分别独立的景物,也便无法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此时教师便需要适时对原本教学流程做出调整,通过轻松的情境对话,帮助学生找到句子中的景物对象,借助使之进一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在保证对课堂控制的前提下,以弹性的语言思维启迪学生:风急二字,表面上是写秋风的猛烈,而实际上已经带有作者的主观情绪,并向学生发问:“风急”表现了什么心境。若学生无法给出理想的答案,那么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秋风本应是凉爽怡人的,而作者为何要从写疾风开始呢?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那么再结合“猿啸哀”中的“哀”字来看,是不是可以发现些什么?经过这样的弹性提示,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风急”二字中所蕴含的意味。同样的,当面对“天高”二字时,学生往往会联想到一些平常文字对于秋高气爽情境的描写,很难体会到此“天高”区别于彼“天高”的独特之处,无法和一位被国愁家难所困扰的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教师同样可以在此时给予重点强调,要求学生从“猿啸哀”的映照下联想此情此景下的天高有何迥异于常态之处,再比照古典文学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杜鹃啼血猿哀鸣”等意象,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浓浓哀愁。
   总的说来,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的掌握与控制难度并不很大,这是因为既然有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相支撑,教师只要按部就班的操作便可以,但困难点在于,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针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以對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弹性化的处理,此时对于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更大的考验,教师需要同时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最终让课堂在自我有效控制之下,既井然有序,又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多次教学实践能够证明,在对《登高》一诗进行教学时,课堂控制与指导形式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便不再赘述了,而笔者从中得到的启示却有必要再次强调,那便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为的论,教师应当由此意识到,自我对于课堂的控制,并非以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为前提,恰恰相反,教师应当借助自身在课堂上的控制与指导优势,引领学生进入到正确的认知轨道,使其在面对具体文本任务时,既能入境,也能入情,真正展现出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积累、拓展,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张旋,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