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学科德育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渗透品德教育,把德育和学科相结合,通过不同学科教学中的辩证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品德教育不是短时间完成的,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是长期系统的工作。把德育工作和学科教育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计划、研究和积累,它贯穿于每一门的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树立起育人意识,提高相关的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利用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最终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中小学学科德育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要求
  中小学时期对于学生来讲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他们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塑造最理想的时期。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可见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大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增加了中学德育的难度,也迫使家长、学校和社会更加重视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德育工作者迎难而上,探索增强当前中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法。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德育最适合的场所。通过对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不仅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长远的国家战略意义。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实践层面上继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新课程要求下,教育者应该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在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以教育为原则融入品德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他们的德育感染力。
  3.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各级中小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为核心目标,为各类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这些成功的德育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高投入”与“低产出”仍然是中学阶段德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学校的德育方式比较丰富,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生来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德育应该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二者结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把学科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把思想观点、政治准则更加规范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这种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德育工作也是困扰和制约着中小学教育更好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把学生的德育工作真正融入教学中,并获得成效是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教育家、社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德育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成效。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积极开发中小学课程中的德育教学,提高课堂的德育渗透有效性。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科德育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学学科德育研究的目的
  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把德育分化到每一节的课程中,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学。所有的教育都负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责任,让他们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把德育从不同的角度融入其中,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品质。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德育教学目的。
  三、中小学学科德育的意义
  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但是对学校德育的补充,还可以让学科教学更加丰富,把从班主任单一的德育教学转变为全员教育,让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加全面化。通过学科和德育结合,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身心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将单调的德育教学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唯有如此,才可以做到把德育教学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才可以让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书育人。德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只有把德育全面渗透到每一学科中,才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德育教学,完善和发展德育工程。
  四、教學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中小学阶段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完善,看待事物容易形成主观和片面的情况,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在品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更易于接受的环境中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
  2.潜移默化的教学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特点,但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氛围下,把德育融入其中,淡化德育痕迹,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布局,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更加自然地把德育融入其中,在没有特别痕迹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体合作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是一个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德育亦如此,要把德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也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该把德育分层次、分难度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的要求,水平层次上要努力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序列,遵循教育规律,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的先后连贯的发展顺序,使学生的品德在漫长的过程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设定某一课的德育教学目标时,更要将这一课置于学科教学长期培养目标的大链条中,系统有序地进行整体思考,做到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既能保证计划的完整性,又能保证计划的可行性。
  4.目标细化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一定要具体、细致。德育教学不仅仅是从纵向方面考虑德育的高论,还要从横向上对德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德育教育细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德育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和哪方面的德育相结合才可以更加突显出德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且制订计划。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更准确地把握德育要点,进行精心设计,更好地突显品德教育。
  5.自然适度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自然、适度地把德育融入到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德育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自然、适度地融入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应该避免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空洞地对学生说教式的教育。如果脱离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额外德育说教,不但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反感。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领意识,整合学科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德育渗透的方法,建立起有效的德育评价方法,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不断结合,达到德育和智育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建宝.中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2]袁尚会.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建构的反思与改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
  [3]张悦.中小学角色承担机会的价值探讨与构建策略[J].教育評论,2019,(09).
  [4]吴泽.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途径的探索[J].辽宁教育,2019,(18).
  [5]于国雄.中、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辅导员”[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6]常景文.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浅析[J].甘肃教育,2019,(18).
  [7]刘思.试析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音乐,2019,(1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5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