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不管是传统教材还是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含有很多文言文内容,其内容细腻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了解我国古时历史、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激发学习热情,因此,本文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意义做出分析,进而提出相关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 引言
  文言文内容相对于现在的白话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辅助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更直观确切的感受,正所谓寓教于乐,多面发展,这正是新课标改革下的重点目标。把文言文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从“一个头两个大”到“拈手就来”,老师的教学从“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变成知识的“引路人”,如何完成这种转变,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的重点。以下内容是笔者的一点心得。
  二、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问题症结
  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上,更多注重的是针对课本内容一字一句的翻译,不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只是一个背诵的机器,机械的记忆替代自己的理解,分数第一造成的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同样的东西在课文里知道是什么意思,换另一个没学过的文章,就变成了“大字不识一个”的“白字先生”,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从“传道、受业、解惑”变成的只是如何教學生拿分。传统教学模式下,并不能很好地做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自我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是几千年流传下来,再经过人为的筛选剩下来精品中的精品,某种程度上是了我国文言文成就的优秀传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它独有的语言之美,有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言语韵味,这是我们如今通用的白话文做不到的美感,在“开源”的路上我们也不能“忘本”,我们不能在改革的路上把老祖宗的优秀传承丢掉,要在改革和传承并重,两样兼顾,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同时,文言文的内容也展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理解其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有特殊的意义。
  四、 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相对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初中生来说,内容上晦涩难懂,形式上新鲜出奇,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学习文言文上,就要比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堂文言文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入门,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介绍风景地理,或者人物生平,再或者当时百姓生活的文言文,先制成短片,在多媒体上播放,旁边配以文言文文字,提起学生好奇,再对他们进行初步文言文知识的讲解,比如文言文的形式、内容、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从基础入门开始,循序渐进。课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学习《论语》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孔子的箴言,搜集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还有故事中衍生出来的论语名句,让他们课下准备好,课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交流、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就把知识学会了。由老师组织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人一组,利用出填空题或者出谜底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看谁记得多又准,最后给获胜的同学予以奖励,也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培养学习上“你追我赶”的气氛。
  再比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课本上文言文相关的小视频动画,让同学们猜视频讲述的是哪个故事,同时对视频演示的课文内容进行背诵、讲解,用现代化手段为文言文教学添砖加瓦。现在汉服的流行也可以加以利用,同学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很有兴趣的,可以鼓励同学们在条件范围内购买自己喜欢的汉服,组织大家的集体活动,给大家讲解自己的衣服是哪个朝代的,那个朝代有哪位著名的人物、写了哪篇文章,给大家进行讲解,都是提起学生对于文言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二)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全面把握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也是中考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作为老师,教学时就要格外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从下面的方式入手。
  例如,第一步是自己提前做好备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上写这篇文章等。只有自己准确牢固掌握了,才能清楚明白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自己在备课的时候进行课堂模拟,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言语来讲课,还可以提前制作一下课程相关的小卡片或者ppt进行课堂辅助教学,这种方式能更利于被同学接受,然后达到学会弄懂的效果。知识只有能被学生掌握,才能引领学生主动去进行分析体会,这样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很有帮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是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课上提前对写作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遭逢贬谪,致其心中抑郁难舒,无法解脱,最后只能寄情山水,用以排解心情。这样,学生再理解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将小石潭写得如此的清怆幽邃,以及作者又为何觉此不可久居了。第二步是加强对重点字词和语句的理解感悟。一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高频词,要格外引起注意,老师要在引导学生在本文知识的前提下扩展其他的知识点。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教学模式单一固化,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试想我们整个初中阶段要学的文言文字词句数量如此多,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此繁重,有几个学生能真正达到全部背诵要求?死记硬背永远都是下下策之选。上上策就是对字、词的理解,在这篇文章里的意思我懂,换一篇文章我还能懂,一通百通就是这个道理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句子理解上我认为我们应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再针对不同的难点要点给学生进行分类讲解,比如:1. 通假字,2. 一词多义字,3. 古今字,4. 实词的活用,5. 虚词用法。这几类字是中考的主要考点,要在讲解时要注意给学生进行归纳,加强平时的积累,更要讲清楚这些词如何去正确运用,加深理解。第三步才是课后的背诵。背诵的目标不只是为了拿中考试卷上那几分,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能本末倒置。每个文章都有自己最经典的部分,比如千古名篇《出师表》,他就着重要求要让学生记住的应是作者给后主的几条建议,以及作者陈述身世及谈出师目的那一部分。记忆的同时还可以一遍遍地对文章进行赏析,进一步理解诸葛亮那一片拳拳的老臣之心。第四步是语法知识的讲解,对于初中教学大纲要求而言,古文中应掌握的语法是修辞、句式包括:互文、对偶、省略、倒装、判断等。应当对主要修辞、句式进行特点讲解,再找一些运用对偶、互文等手法的文言文让学生进行识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看勤学才能把书本的、老师的知识变成个人的。   (三)班级交流,化解疑难
  学生在对文言文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伴随而来的一定是问题和不解,这时教师不应马上给他们答案,而应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对子,去图书馆或者网上进行查询,尝试自主去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例如,老师可以定期举行一个“我有问题你来答”活动,一个学生上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分组互相交流,给出答案,较难一点的问题,可以给一周的时间去寻找答案,在下次活动中给出。提出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每次都记录在本子上,在这种彼此交流中,学生既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增强记忆,又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秀观点,通过听取他人问题查找自身不足,有和其他同学不同的答案还可以找老师进行讲解、辨析,這种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仅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也帮助其他同学弥补了不足,而且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对学生讨论查找之后仍旧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指导、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通过这种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言的魅力,提高学习热情。从“怕学”到“愿意学”“乐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再比如,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文言文的模拟情景剧表演,把文言文的内容和对话演出来,自己做文中“主人翁”,这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具有乐趣性,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记住了平时较难背诵的内容,同时在演出过程中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主旨、背景的理解。时代不同了我们老师不应该再拘泥于过往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具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事业上也要推陈出新。
  (四)比较分析
  分析写作手法古文的写作手法和现代文相比有同有异,老师要举出实际例子多多给学生讲解。
  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作对比,体现自己豁达的胸襟,再如,衬托:周墩颐的《爱莲说》中作者用世人对菊花的爱和世人对牡丹花的爱反衬出了作者高洁的品质。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古今词。古今词指随着时间的演变,一些词在当今社会或者白话文中有了不同的意思,与古意有很大差别的词。比如,
  1.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今义为形容颤抖,
  2. 却,古义指再的意思,今义为却:退,表转折,
  3. 可怜古义理解为可爱,今义指可怜: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4.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子,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5. 河古义指黄河.今义代表河:河流,
  6.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为涕:鼻涕,
  7. 值古义为遇到,今义为值:价值。我们讲课中要注意给同学积累这些相似或有明显不同的词句。
  五、 总结
  其实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我只是举出了一部分的示例,当今的社会前提下,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在因循守旧,一味地把自己困在围城里,觉得这种方式不传统,这种教学方式课堂不够严肃,我们的教育更多是为了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寓教于乐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过度看重所谓的方法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本心。只要我们的方法能够切实达到让学生了解、弄懂文言文的目标,在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就能达成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局面”,打破“旧围城”,初中文言文教学也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林丽华.浅议“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2011(10).
  [2]赵芳.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J].西江教育论丛,2008(1).
  作者简介:何富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0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