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开展,更离不开历史核心素养的引导。历史教师应当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大局,将初中历史的教學发展定位放在更高的位置。本文在分析“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基础上,从其基本内涵和价值追求、具体实施步骤来展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系统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使得历史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进而成为指导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新的教育环境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能力,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正由考试为基准的表层化教学,逐渐向内容理解教学为核心的历史深度教学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顺应初中历史教学的趋势,研究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针对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历史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深度教学的具体内容,大力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掌握“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实施步骤,促进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的融合。
   一、 什么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
  (一)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基本内涵
  深度教学是在浅层教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深度教学是浅层教学核心内容的深入探究的结果。初中历史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的本质内容进行精准把握,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深度理解的自主探索,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和思维的深度。初中历史深度教学重点在于教师需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内涵的本质、系统和逻辑,并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意义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情感倾向。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在教学目标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一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集中在了学生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变换。其教学方式往往以提出问题作为开端,以现有历史材料为媒介,开展有效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探究历史知识、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层面,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认识体验。
  (二)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价值追求
  1.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中历史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每次学习都带有着温故知新的特点,对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认知体系发展的需要。学生需要在历史深度教学中需要提升与现学历史知识相对应的认知能力及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知识架构的系统调整,便于学生学习理解,最后以学生能够喜欢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在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体现学生在知识建构的主体,实现所学历史知识能够为学生所吸收内化,让历史知识能够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让其意义得到增值。
  2.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中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在历史深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掌握历史学科特有的探究历史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够使得学生熟练运用这种思想和方法进行探究,进而获取关键能力,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积极的意义。
  3.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中的根基是培育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其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并非教师应当追求的教学核心,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精神与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实施步骤
  (一)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是基础
  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握整体知识结构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能力和开展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基础环节。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浓重的功利化色彩:预习、讲解、划重点等一系列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故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历史意识的培养。初中深度教学需要构建和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序积累,整体把握所学历史知识结构,认知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最后达到提升自身的认知思维和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古代埃及》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新的学习掌握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其次需要结合课本材料分析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教师在进行深度教学时,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古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尼罗河的地理环境,认识到尼罗河当时的航运条件,再综合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构建起古埃及所的时空架构,由此分析尼罗河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的航运价值。此外,想要更理性地认知古埃及的文明发展特点,教师把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行对比讲解,以更加完整地让学生把握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西方文明当中的整体定位,对学生更加客观地认知历史文明发展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和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挖掘背景知识是前提
  挖掘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是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前提。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这仅是历史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主体部分,而深度教学讲究课程讲授的完整性,这就使得所讲历史课程内容背景知识的挖掘成为开展深度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搜集相关史实知识为作为开展深度教学的前提,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构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全新认知。
  例如,在《古代两河流域》一课中,学生首先对古巴伦进行一个基本的认知,进一步了解楔形文字的起源和为古巴比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教师想要围绕《古代两河流域》开展历史深度教学,需要搜集与两河流域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尽可能为学生完善当时的时代背景信息,让学生能够在文献中找到更准确细致的信息,结合当时的真实社会背景围绕相关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探索和思考,由此逐步构建和完善自己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全新认知。   (三)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是突破点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突破点是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而“深度學习”则是注重学习结果、学习参与和学习方法的深度。而在学习方法层面,教师可以从历史教学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着手,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向,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具有逻辑性的高质量问题,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突破现有历史结论,找寻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的综合素养和素质能力。
  例如,在《古代印度》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预习,对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环境和种姓制度等基本知识进行一些理解和认知。但是想要对本课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教师就需要围绕本节知识点设计便于理解而具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将学生对本文历史知识的认知从浅层概念认知深入到历史思维的发展和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如造成古代印度恒河上游土地肥沃的原因是什么,与之前所讲的哪一个国家相似?这个问题具有联系性,可以将印度和埃及的文明发迹产生关联,进而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对学生的知识架构有极大的帮助。再如当教师所讲的内容涉及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时,可以联系中国元朝统治期间的种姓制度,启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够联想到对种姓制度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关键的综合素养和素质能力。
  (四)材料研习、尝试史证是必经途径
  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必经途径离不开材料研习和尝试史证。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深度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应途径。这时教师应当放眼历史研究的全局,而不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课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材料,历史史实,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的方式进行史证活动,从中找出最具有价值的材料内容进行系列的思维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客观公正的认知。
  例如,在《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课中,对于本节课文的深度教学,教师需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史诗文献,如希腊城邦在建设期间的文献材料,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相关文献素材以及亚历山大东征的相关文献记载。由此配合教学课本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材料来源。教师再予以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献中搜索具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探索,围绕该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在教师的主持下提出客观公正的认知。
  (五)整体建构、深入拓展是落脚点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教科书的问题局限,在整体架构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与学生所学历史内容相关联的现实问题的处理上。
   三、 总结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发现,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传统的历史教学在与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对比之下,暴露出了教学战略定位上的不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颇为有利,教师需要重视历史深度教学的深入研究。此外,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开展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实验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对教师都需要一个配套的教学成长机制,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红彩.学科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初探——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的教学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4):74-79.
  [2]薛倩倩.优化情境教学设计00实现历史深度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43-44.
  [3]薛倩倩.信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30-131.
   作者简介:
  吴捷,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