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劳动教育:高中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一新

  【摘 要】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应该结合高中学段的特点,从单一的劳动教育形态转向构建大劳动教育体系,拓展传统劳动的边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场域协同发力,开课程、做项目、建基地、塑文化,共同联动,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劳动教育;智性劳动;课程基地;劳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60-03
  【作者简介】马一新,南京市栖霞中学(南京,210046)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京市栖霞中学前身是建于1923年的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创始人黄质夫追随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育理想,特别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秉承黄质夫教育主张,长期进行劳动实践,提出构建“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
   一、何为“大劳动教育”
   “大劳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劳动教育而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基本上是“体力劳动教育”,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人工智能普及化的时代,劳动的内涵自然不只是体力劳动,哪怕是体力劳动也有更多科学技术的内容,劳动教育必然也要与时俱进。我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大劳动教育”的理念,理由有三:其一,在培养目标上,大劳动教育既指向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又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向全人教育;其二,在内容上与学科学习紧密融合,学科学习在高中生生涯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并且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劳动教育用学科与劳动做融通,用学科知识和劳动项目做关联,用学科知识改造劳动,使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其三,在开展场域上,涵盖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域,既有学校、家庭中的服务性劳动、养成性劳动,也有学校和社会中的体验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二、大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一个体系”统领全局、“两大模块”拓展边界、“三大场域”协同发力、“四方联动”深入推进的大劳动教育格局,积极探索大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一个体系”统领全局
   当下很多高中以国家课程《通用技术》为依托,进行劳动技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种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已经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功能。学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校本研究”,以大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统领劳动教育的整合性实践探索,以实现劳动教育在课程、活动等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我们基于学生劳动能力提高、见识拓展和思维培养,从教学环境创设、劳动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引领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使劳动教育与学科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融通,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特点,分阶段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劳动作业,最大限度让学生走向实践,形成从课堂、校内场馆到校外课程、实践基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劳动教育范式。
   (二)“两大模块”拓展边界
   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学校创新理念,以传统劳作和智性劳作两大模块开展劳动教育,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边界。
   一是传统劳作长期坚持。在实践层面,学校一直注重实施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公益劳动行之有效,如在校内设有爱心超市,评选“宿舍内务质夫能手”“社区劳动质夫明星”,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田间劳作,到社区参与公益劳动。
   二是智性劳作不断突破。高中劳动教育应该回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注重提高劳动的思维含量,凸显科技性、创造性。例如,“香水制作项目”是一个集花卉生产、物联网环境控制、产品分析的香水生产劳动教学模型,该模型一方面强调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在科技创新中综合性地理解学科知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这样,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有了拓展,扩大了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得劳动教育面向时代、面向未来。
   (三)“三大场域”协同发力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抓住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场域,三方要向着共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同向而行,协同发力,建成劳动教育共同体,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时时、处处开展。
   1.学校劳动教育要承教育之本。
   直接劳动教育与间接劳动教育相结合。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直接传授劳动技能,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树立劳动榜样,以校园墙壁标语、橱窗图片、班级板报、校园广播、微信推送等形式宣传劳动教育,营造劳动文化。
   学科劳动教育和活动劳动教育相结合。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在理化生等学科融合劳动技能教育,语文和政史地学科融合劳动价值观教育;也在一系列校内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如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和各类社团,进行手工制作、实验器材维护、教具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勞动技能。
   集体劳动教育和个人劳动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美化教室寝室等工作,如按时打扫卫生包干区、整齐摆放教室物品、及时整理劳动用具、主动维护讲台和教学仪器等;保持个人课桌、床铺整洁,管理好个人卫生,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家庭劳动教育要行养育之实。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教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获得家长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认同与支持。家长要坚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孩子房间打扫、衣物整理;鼓励孩子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如理菜、洗碗、拖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创造全家一起劳动的机会,如一起包饺子、做面点,营造和谐温馨的劳动氛围,亲身感受劳动带来美好的生活。推行假期家庭劳动教育“五个一”实践活动,包括和家人买一次菜、为家人做一顿饭、为厨房做一次清洁、为全家拖一次地、为父母洗一次衣服等。    3.社会劳动教育要固培育之源。
   社会劳动教育要从源头加以培育,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氛围。南京市栖霞中学组织学生走向乡村,定期举办“劳而获社会实践活动”,让城市的孩子真正参加田间劳动;以“毅行义工”为载体开展志愿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卫生清理,走进图书馆整理图书,走进敬老院美化环境,走进栖霞山风景区做志愿导游;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六朝博物馆、江苏省科技馆,走进新农村,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到“金陵折扇厂”参观学习,亲手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折扇的制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四方联动”深入推进
   一是开课程。学校以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为依托,整体架构学科知识、学生活动、技术创新的课程体系,从基础性课程、特色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劳动“智”造》系列校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机械加工技术》《木工技术》《3D设计与打印》《校园植物开发与利用》等,这些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做项目。基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学校推广学科产品设计制作的学习模型,以项目化劳动产品制作为中心,研究开发基于学科知识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劳动产品,如在传统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实验包,进行精油提取,手工皂、口红、水晶滴胶、果醋、叶脉书签等相关产品制作,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是建基地。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积极建设“江苏省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创设实践性鲜明的教学环境。校内建有“两个中心”,包括“古都文化体验与创作中心”和“现代产业体验与创新中心”,分别承担文科类和理科类劳动实践功能。各实验室之间具有学习方式的一致性和跨学科问题解决的学科相关性,融合了学科基础、拓展实训、科技体验、展示模拟、产品制作、交流互动等功能,为所有创新课程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依托校外资源,联合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內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在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中得以应用。
   四是塑文化。一要弘扬传统劳动文化,以“天道酬勤”“业精于勤”“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等劳动理念引领学生用辛勤的劳动书写理想的人生。二要在学校文化中点亮劳动文化的火炬,如在开学第一课、成人仪式、毕业典礼、节日庆典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劳动元素,引领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