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揭示恐龙神秘的面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恐龙起源于原始的地栖爬行动物。二足恐龙和四足恐龙相互博弈,促使双方不断进化。最终,二足恐龙要么绝灭,要么进化为鸟类;而四足恐龙最后进化为哺乳动物。
  关键词:二足恐龙;四足恐龙;尾巴;博弈
  恐龙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它的巨大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古生物现象,它是古原始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的必经阶段。恐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用两后肢行走的恐龙,在此称为二足恐龙;另一类用四条腿行走,在此称为四足恐龙。这两类恐龙在起源、进化及身体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恐龙智商判定
  判断动物智商的一个最重要的准则是——骨骼肌系统越复杂的动物,智商越高。这里的骨骼肌的复杂性是指骨骼肌种类和骨骼肌肌纤维种类的复杂程度。恐龙是陆地上原始的直立的脊椎动物,运动时对尾巴的依赖性较强,运动方式比较简单,智商高于爬行动物和鱼类,低于哺乳动物,四足恐龙智商高于二足恐龙。
  二、恐龙的“巨大”之谜
  恐龙为什么能长那么大呢?在引入一个“优势物种”的特殊概念之后,这个问题就会逐渐变得明了。那么,什么是“优势物种”呢?“优势物种”是指在一定的进化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物种。而“优势物种”由于食物充沛,体积都可以长得较大,甚至巨大。在恐龙之前,陆地上是无脊椎动物交替统治的世界,便出现了地球上早期的较大的陆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登陆后,由于是先进的脊椎动物,迅速成为新的统治者,而出现了巨大的体型,其它无脊椎动物受到压制而体型变小。后来哺乳动物出现,成为陆地上新的统治者,也出现了非常大的体型。但由于哺乳动物代谢率高,对食物消耗量大,故体型要比恐龙小一些。最后灵长类出现,成为新的“优势物种”,占据了较多的食物,其它动物因食物减少而体型变小。灵长类由于树栖的特殊性而体型不能长得太大。
  三、恐龙的起源
  (一)二足恐龙的起源。二足恐龙之所以为二足,不是由于前肢退化了,而是由于前肢进化的速度慢了。二足恐龙起源于占据竞争优势的原始爬行类,一般而言体积比较容易是相对较大的。由于占据竞争优势,故倾向于“少运动、过多地使用前肢去捕猎”的进化方向,而这必然要以后肢和长尾作为支撑;在漫长的时间里最终形成了一种歧形的进化方向,成为后肢发达、前肢较小的二足恐龙。二足恐龙的运动要以长长的尾巴作为平衡器,故运动方式较简单,运动机动性也较差。由此可以推导出,其骨骼肌复杂程度是很有限的,因而二足恐龙的智商也是较低的。
  *二足恐龙,是曾经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优势物种”;或者,二足恐龙在起源上是博弈很不充分的产物。
  *关于“直立”(在这里仅指“二足直立”),其根本原因是较多地使用前肢,从而以后肢为支撑,而这样的动物也只能是当时的“优势物种”,其它动物不倾向于有直立的欲望。
  1.地栖灵长类的直立,是较多使用双手的结果,而地栖灵长类是“优势物种”。
  2.熊能短时间直立,也是较多使用前肢的结果,也可以推导出熊是曾经的“优势物种”。
  3.澳大利亚袋鼠的直立,是一种在缺乏竞争的环境里而较多地使用前肢的结果;同样,在缺乏竞争的环境里袋狼由于较多地使用前肢而学会了以后肢蹦跳行走的能力。
  4.二足恐龙的直立,由于是当时的“优势物种”而较多地使用前肢,最终形成了“以长尾为重要辅助”的直立。
  (二)四足恐龙的起源。四足恐龙起源于“有着一定生存危机而攻击力不太强的古原始爬行类”。为了捕到更多的食物,或更好地躲避肉食动物的追逐,而不得不選择了“不断提高运动速度”的进化方向,而这必然造成四肢的均衡发展。由于四足运动不过度地依赖尾巴,因而为以后的尾巴的不断退化和骨骼肌系统的不断进化提供了进化的可能。
  *四足恐龙,是生存危机之下不断运动的产物;或者说,四足恐龙是“博弈”非常充分的产物。(其中有一个“适宜进化的环境相对辽阔”的因素,辽阔的环境可以使“博弈”更充分。)
  四、二足恐龙与四足恐龙智商的同步分析
  (一)在恐龙时代的初期和中期,二足恐龙比四足恐龙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因而二足恐龙的智商略高一些。
  (二)在恐龙时代的晚期,四足恐龙骨骼肌系统不断进化,而二足恐龙骨骼肌系统却无法继续进化,因而这一阶段四足恐龙比二足恐龙占据一定竞争优势,智商要比二足恐龙高一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还会逐渐地扩大。
  五、恐龙的运动分析
  (一)尾巴。无论二足恐龙还是四足恐龙,都有一条较发达的尾巴。尾巴,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了发达的尾巴,在登陆之后才能正确进化;没有发达的尾巴,将进入进化的误区。对于恐龙的进化而言,尾巴的作用在于协助四肢运动,逐渐抬起身体,协助四肢骨骼肌系统不断复杂化。没有发达的尾巴,这一进化过程是难以进行的。
  (二)动作的连续性。骨骼肌系统越复杂,动作连续性越好。而依靠尾巴作为辅助运动器官的恐龙,骨骼肌系统是较简单的,动作连续性是较差的,运动状态必然是“步履蹒跚”(可以与木偶动作相类比),而且恐龙体积越大越明显,尤其是二足恐龙。
  (三)尾巴的逐渐退化。
  1.四足恐龙。随着四足恐龙之间或者四足恐龙与二足恐龙之间的“博弈”的不断深入,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机动性不断提高,四肢和躯干骨骼肌系统逐渐复杂化,而尾巴的协助运动作用因骨骼肌系统复杂化的深入进展而逐渐退化,或者说“新”进化出来的骨骼肌系统逐渐取代了尾巴的功能。
  2.二足恐龙。由于尾巴是二足恐龙运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二足恐龙的尾巴无法退化,其骨骼肌系统也无法继续进化。
  六、恐龙的进化及结局
  (一)大、中型二足恐龙。随着四足恐龙和小型二足恐龙的进化,大、中型二足恐龙也在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运动技能,但在很久以前它们就已经进入了进化的误区。当四足恐龙进化到了一定程度(逐渐接近哺乳动物),二足恐龙由于运动机动性差,再也难以捕到四足恐龙了,此时的食物来源只能是二足小恐龙;而当二足小恐龙逐渐进化为鸟类时,即意味着大、中型二足恐龙绝灭时间的到来。(草食的大、中型二足恐龙应该是较少的,由于运动机动性差,防卫能力较二足肉食恐龙差,最终将因四足肉食恐龙的强大而灭绝。)   (二)小型二足恐龙。处于食物链的最底部,生存压力最大,求变欲望最强。随着四足恐龙的不断地进化,小型二足恐龙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最终向空中发展,进化为鸟类。
  (三)四足恐龙。草食四足恐龙与肉食四足恐龙之间不断地“博弈”,最终促使“博弈”双方代谢率不断提高,骨骼肌系统不断地复杂化,而尾巴却在逐渐退化。当“博弈”达到一定程度时,四足恐龙即已进化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不断博弈”的产物,而“适宜进化的环境相对辽阔”是很重要的因素,以促使“博弈”向纵深发展。
  (至于四足恐龙与二足恐龙之间的“博弈”,只是在恐龙时代的初期和中期;到了晚期,四足恐龙与二足恐龙之间的博弈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了,最终促成哺乳动物出现的根本原因只能是四足恐龙之间的“博弈”)
  1.大型肉食恐龙,由于生存竞争较少,故进化较慢;后来由于捕食的对象的代谢率的提高,而被动地提高自己的代谢率,最终因捕猎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不得不倾向于捕食小动物以及杂食,最后进化为熊。早期的“优势物种”最终进入进化的误区。
  2.中、小型具有“独居”倾向的肉食恐龙,由于有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上有大型肉食恐龙威胁,下有食物危机),求变的欲望是较强的,最终进化出伸缩爪和裂齿,进化为猫科动物。
  *小型肉食恐龙生存压力最大,因而比中型肉食恐龙更早进化为猫科动物。即,猫比狮虎豹更早出现。
  *伸缩爪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爪子不大,威力较小,是“不断的趾端的额外用力”,最终导致趾端的骨骼肌系统的进一步的复杂化。大型肉食恐龙,爪大威力大,自然进化停滞。
  3.中、小型具有“群居”倾向的肉食恐龙将进化为狼。是“群居”抑制了个性发展,是“群居”使之进入进化的误区。(没有伸缩爪,依靠群体力量即能生存)
  4.一切草食恐龙将进化为草食哺乳動物,但都已进入进化的误区。
  七、专题讨论。
  (一)白垩纪末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只会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较大影响,却不会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另一方面,恐龙的智商是较低的,对极端环境的耐受力要比哺乳动物强,尤其是二足恐龙。
  (二)树栖的原始爬行类不能进化成恐龙或灵长类。树上“适宜进化的环境”过于狭隘,不利于“博弈”的深入进展,而恐龙和灵长类都是“博弈”深入进展的结果。
  (三)二足恐龙不能进化成人。1.骨骼肌系统过于简单,离人相差太远。2.长长的尾巴作为运动重要的平衡器,无法退化。3.没有手和脚(这是必需的树栖的产物)。
  (四)澳大利亚大陆由于缺乏水,“适于进化的环境”过于狭隘,理论上无法产生恐龙以及哺乳动物。恐龙和哺乳动物是博弈相对充分的结果。由此可以推导出,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袋狼并不是澳大利亚本土的产物(在进化上)。
  1.袋鼠的起源。由于袋鼠有着发达的尾巴,因而可以将之和“二足恐龙”相类比。最理想的推测是,早期的新几内亚岛上的小型二足恐龙在偶然的条件下涉水迁移至了澳大利亚。
  2.袋狼的起源。袋狼没有发达的尾巴,是“四足直立”的哺乳动物。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袋狼是由早期的人类从新几内亚岛带至澳大利亚的。在缺乏竞争的环境里,袋狼由于较多地使用前肢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肢的发展,最终学会了“两后肢蹦跳行走”的运动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