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孤独之旅》备教手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少鸾

  语文教师备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文教材,具体的篇目。面对一篇课文,先要立足课标和语文教学之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既要关注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也要关注其表达形式,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传达内容的。而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前提,则是语文教师对教材、对文本的深入研讀,如,阅读小说《孤独之旅》,就要掌握这篇小说的背景资料,要了解曹文轩的作品和文学思想;能用审美的眼光整体感知,从小处研读,读出小说的味道,语言表达的美感,深刻的意蕴。在此基础上,从文本出发,从众多复杂的内容中理清头绪,确定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学生从我设计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活动中能得到什么,能否在课堂里有效地阅读思考等。
   【课文研读】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自读篇目《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一篇很美的小说。美在鲜明突出的主题,美在细腻的心理描写,美在鲜活动人的风景描写,美在写孤独的技法多样,美在语言表达极富张力。
   一、美在鲜明突出的主题
   曹文轩先生善于通过创编的美妙故事,命运发生陡转的人物,对少年儿童进行苦难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悄无声息地影响少年儿童积极地面对生活,健康成长。
   《孤独之旅》中的主人公杜小康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他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到经历暴风雨后,觉得自己长大坚强了。作者表达的是人的命运发生陡转后“生存”和“生长”,“厄运”和“抗争”的鲜明主题。
   读者从杜雍和在困境中实施“重振家业”的放鸭计划,从放鸭过程中杜小康艰难挣扎的心路历程(从害怕恐慌、极度孤独,到承受孤独,到最后战胜孤独、长大坚强),看到了人的生存尊严,生命尊严;体会到人在生存的“困境”中“抗争”的艰难、活着的不易;理解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明白了人要“生存”就得忍受孤独、不放弃希望、奋力前行的道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
   曹文轩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经受苦难的磨炼”,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虽然它让人恐惧、害怕,但也让人坚强、让生命有尊严,这体现了曹文轩鲜明的创作思想。
   二、美在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展现杜家父子面对“一落千丈”的生存困境不得已的选择和本能的生命抗争过程,成功塑造了少年杜小康的形象。
   尤其是对主人公杜小康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人物不同生活时段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刚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下来后的孤单落寞——暴风雨后,觉得自己长大坚强)和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无奈委屈——胆怯恐慌——激动喜悦)。杜小康由原先的委屈、恐惧、害怕,到后来坦然接受孤独、学着适应,担当责任的心理变化和艰难努力,让读者看到了困境中生存者的抗争行为,透露出人的生存尊严、生命尊严——抗争让人的生命熠熠生辉。
   同时,作者还对父亲杜雍和做了描述:
   ①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②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③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④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⑤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⑦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对不住儿子……
   ⑧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杜雍和带着儿子踏上重振家业的放鸭之旅,作者对他前往芦苇荡途中慌张、迷茫的心理也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一个中年男人、一位父亲遭遇厄运,内心浸满无可述说的“孤独”和情感波澜以及他不屈服命运、扛起振兴家道的责任、在困境里艰难抗争、不放弃希望的生命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孤独世界”里,年幼的儿子不是父亲的依靠,即使自己内心有所慌张,但在儿子面前也必须显得镇静。我们知道他是要让儿子明白,活着不易,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能放弃生活的希望,要努力抗争,一直向前,这让我们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和深沉的爱;明白了父子俩的孤独之旅,就是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历练之旅。
   三、美在鲜活动人的风景描写
   这篇小说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风景描写,画面感极强。人物的内心孤独与芦苇荡的白茫茫水面,一望无际的空旷带来的孤独构成了一个特别的世界,创造了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相融合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曹文轩先生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
   1.设置场景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品析:小说将父子俩的生存挣扎,放在一望无际的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个场景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2.渲染氛围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品析:这里描写的是一个特写镜头“萤火虫”“水鸟”,象征孤独,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3.衬托人物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品析:這里设置了非常恐怖的“暴风雨”,天气越恶劣,杜小康为生存而挣扎,遭受的磨难就越严重。暴风雨烘托了人物,推动了情节,使故事有了波澜,为下文写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埋下了伏笔。
   写暴风雨的笔法生动:首先概写一笔,“最恶劣”的天气,接着细写几笔。时间为序,由静到动,调动人的感官,有声有色,虚实结合,运用夸张着力渲染氛围。
   4.舒缓节奏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品析:雨后天晴的天空美了,月亮也美了,这是以美景写杜小康经受磨难之后宁静、喜悦的心情。与前面的暴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舒缓了故事节奏,增加美感。
   5.以鸭喻人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品析:写景状物,一个“也”字,以鸭喻人。明写鸭们长大了,暗示杜小康长大了,隐喻“走向成熟”。鸭们“鲜亮”“稠密”的羽毛“闪闪发光”,“漂亮”蓝紫深浅不一的色彩,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美感,暗示着杜小康在苦难的磨砺中已形成可贵的品质;“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则暗示杜小康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寓意深刻。
   这里写鸭子还与开头“辍学牧鸭”相照应。
   四、美在写“孤独”的技法多样
   读《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我们不仅要理解人物的极度孤独(环境陌生,无人,无声,无话),更要欣赏作者写“孤独”的美妙技法。
   1.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杜小康一眼望去,……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
   这里描写“茫茫的水、芦荡、炊烟”极具孤独感的景色,烘托出人的孤独。
   2.用特写镜头象征孤独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居然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描写夜色中的“芦苇叶、萤火虫、一只水鸟”“紧挨父亲”是用特写镜头象征孤独,极写杜小康的内心的恐慌孤独。
   3.借写鸭的孤独暗写人的孤独
   乖巧的鸭群,在夜幕的笼罩下,“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杜小康的恐慌、孤独。
   4.用反复穿插的描写点示孤独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反复穿插的这些描写,点示出主人公的孤独。
   5.直接描述人物感受突出孤独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这些语段直接描述人物感受,突出了极致的孤独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压力。
   五、美在语言表达富有诗意
   《孤独之旅》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却又有清新明丽、灵动优美的韵味,很有表现力。
   一是恰当运用虚词,增强表现力。如,开头一段连用“最”“但”“竟”“忽然”“只好”等五个副词和连词,强调了小小少年杜小康命运陡转和无奈的心理,吸引读者关注杜小康接下来的命运。
   二是长短句错落相间,富有韵律感。如,“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写鸭们羽毛的鲜亮、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尤其是公鸭们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这里长短句错落相间,句式整齐又摇曳生姿,既增强文章语势,又富有韵律感。
   三是巧用修辞传情达意,极富美感。作者用拟人手法,亲昵地称鸭子们为“无家的漂游者”,乖巧温顺的小东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鸭子与人之间那种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用比喻“如绿色浪潮的芦苇”“如万重大山的芦苇”“如一片黑海的芦苇”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芦苇的茂盛、浓密,表现了一个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还用带有隐喻和象征的抒情意象,如“白茫茫的水面”“飘荡的炊烟”“发亮的萤火虫”“澄蓝的天空”“明亮的月亮”等,借这些意象的自然特点来隐喻人物特定环境中的思绪情感,创设了和谐的意境,极富诗意和美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课型】小说阅读课
   【创意】1.理解文题,概说文意;2.品读“孤独”,提炼技法;3.读懂父亲,领会作用。
   【说明】《孤独之旅》有近4000字的篇幅,可教的东西很丰富,难以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于是采用“长文短教”和“板块式”的教学思路,利用课文的教学资源“选点阅读”,设计学生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课时】1课时
   【开门见山入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曹文轩的作品《孤独之旅》。这篇文章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一、厚实的铺垫
   【资料助读1】
   曹文轩,男,江苏省盐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作品颇丰。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
   【资料助读2】
   《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作者想通过描写他们的故事来启示我们现在的孩子如何面对苦难,面对生存困境有尊严地活着。
   【背景资料】
   课文《孤独之旅》是长篇小说《草房子》中的一个片段,杜小康是苏北农村油麻地这片土地上长得漂亮、家境最厚实的一个少年:
   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此外,他聪明好学、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且还是班长。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父亲借钱进了一大笔货,装货的船在河里翻了,所有的钱打了水漂,他家也因此欠了一大笔债,陷入困境。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文中32自然段提到“计划”。这个“计划”,其实就是父亲杜雍和“重振家业”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假如没有这一段,理解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側重理解“最”“但”“竟”“忽然”“只好”这几个副词和连词的表达作用:
   开篇介绍故事背景:杜家命运发生陡转,凸显主人公无助无奈的心情;
   使故事有了悬念,杜小康在厄运面前会怎么样呢,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引人关注。
   二、阅读实践活动
   活动一:理解标题,概说故事
   任务:初读课文,根据内容,解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试着运用小说的知识概括“孤独之旅”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1:先理解“孤独”和“旅”的含义。
   “孤独”可以是指人陷入一种孤单的困境,也可以指人落寞的心境和无依无靠的感受,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学生明确任务后,初读课文,把理解写在课文标题旁边。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预设如下:
   “孤独”的含义:文中指杜小康命运发生陡转后的生存困境,辍学离家随父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又指杜小康置身陌生的芦苇荡,感到茫然,孤单,寂寞,无奈的心境状态。
   “旅”字的含义:旅,远行也,历程;文中指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痛苦的历练;成长中的苦难经历;孤独之中的心路历程;一次美好的长大过程(陪伴着鸭子,挺过了暴风雨的考验,看着鸭子长大、生蛋了)。
   顺势概括(笔记):“孤独之旅”指杜小康孤独之中经受磨炼,学会坚强,分担责任的历程。
   提示2:试着运用小说的知识概括“孤独之旅”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独自思考,静静概括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评
   概括归纳(屏显):
   1.少年杜小康在艰难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这是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人物命运变故)
   3.一个以芦苇荡牧鸭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有了背景,才有故事)
   4.一个用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景物描写)
   5.一个表现儿童成长经受孤独、苦难的故事。(鲜明的主题)
   活动二:品读“孤独”,提炼技法
   我们读《孤独之旅》,能读出杜小康满世界里注满的孤独,这不错,但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欣赏作者写“孤独”的美妙技法。
   微型话题讨论:我发现小说中,表现“孤独”的手法有……
   步骤:
   1.学生静静勾画文中表现孤独的句段,品读并提炼手法。(旁批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分享,七嘴八舌聊“技法”。
   3.总结归纳技法。
   预设:
   技法一: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11—13段)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品析:作者把父子俩的生存挣扎,放在茫茫水面,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描写“白茫茫的水面、芦苇荡、炊烟”这些极具孤独感的景物,这是用场景设置来烘托人物的孤独。    技法二:借写鸭暗写人孤独(15段)
   文中写乖巧的鸭群“觉到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泊者”,在夜幕的笼罩下“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品析:这是借写鸭的恐惧感来暗写杜小康流浪的孤独感。
   技法三:用反复穿插的描写点示孤独(9段、12段、13段、17段)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是用反复穿插的描写来点示孤独。
   技法四:用特写镜头象征孤独(25段)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品析:文中写夜色中的“芦苇叶,萤火虫,一只水鸟”这是用特写镜头来象征孤独。
   技法五:用直接描述人物的感受来突出孤独(27—30段)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我要回家……
   品析:以上语段直接描述人物的感受,突出了极致的孤独,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压力。
  顺势小结描写“孤独”的美妙技法:(屏显)
   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
   借写鸭暗写人的孤独
   用反复穿插的描写点示孤独
   用特写镜头象征孤独
   用直接描述人物感受来突出孤独
   这些诗意化的手法,描述了杜小康在困境中挣扎生存,经受磨难,忍受孤独的艰难过程和情感波澜,突出了文学的美。
   活动三:读懂父亲,领会作用
   作者通过塑造儿子杜小康这个形象,表现了鲜明深刻的主题,而父亲杜雍和有没有作用呢?
   微型话题:故事中,假如没有杜雍和这个人物……(或“说说父亲杜雍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要求:浏览课文,并勾画描述杜雍和的语段,领会其作用。
   屏显:
   ①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②杜雍和沉著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③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④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⑤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⑦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⑧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交流后,小结作用:
   1.衬托主要人物杜小康(笔记)
   没有杜雍和借钱进货,载货船出意外,家道一落千丈,儿子杜小康就不会辍学;
   没有杜雍和重振家业的“放鸭计划”,就没有杜小康随父放鸭之旅;
   没有杜雍和用坚定的划桨声斩断杜小康要上岸,要回家的念头,就不会有下文杜小康承受孤独之艰,渐渐适应芦荡放鸭的孤独生活,勇敢接受暴风雨,分担责任,独自找回鸭子,享受鸭子下蛋的喜悦的情节。
   所以杜雍和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是他衬托了杜小康,成全了杜小康的成长。
   杜雍和带着儿子踏上重振家业的放鸭之旅,年幼的儿子不是他的依靠,即使自己内心有所慌张,但在儿子面前也必须显得镇静,他要让儿子明白,活着不易,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努力抗争,一直向前,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和深沉的爱,所以杜雍和同样展现了小说的张力美。
   2.增加故事的悬念、照应、伏笔(笔记)
   起笔叙写杜雍和“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形成悬念,吸引读者关注接下来人物的命运;对杜雍和前往芦苇荡途中慌张,迷茫的心理描写,为写杜小康恐慌孤独的心理埋下了伏笔;结尾写杜雍和历尽艰难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下蛋了,下蛋了……”,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3.丰富了小说的深层意蕴(笔记)
   文中对杜雍和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位父亲遭遇厄运,内心浸满无可述说的“孤独”以及不屈服命运,扛起振兴家道的责任,在困境里艰难抗争,不放弃希望的生命品质和人格魅力。这让读者明白,放鸭之旅也是杜庸和的孤独之旅,人生任何时段都有可能遇到暴风雨的打击,父子俩的孤独之旅,就是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历练之旅。
   所以父亲杜雍和丰富了小说的深层意蕴。
   顺势小结父亲杜雍和的作用(屏显):
      衬托主要人物杜小康
      增加了故事的悬念照应伏笔
     丰富了小说的深层意蕴
   曹文轩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没有结束的成长之旅:
   杜小康最终没能重回学校,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可怕的磨难,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倒了。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7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