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德育人 润物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燕婷

  摘 要:中学美术教材中蕴含许多德育教育资源,是美术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人类文化和德育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化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实践,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促进学生美术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开展、实施;德育教育
  一、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 中学生年龄多为13~18岁左右,该年龄段“承上启下”。从懵懂到逐步成熟,是个人审美观、人生观的养成、奠定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该年龄段学生渴望成熟却缺乏思辨能力,追求个性又盲目从众,寻找刺激;近几年来频发的校园暴力等事件向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提出警示:这些事件的发生根源是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和扭曲,缺乏对真、善、美价值标准的判断能力所导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观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看似无形,却影响着孩子的终生发展。老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多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正确处理问题,是每位教育者的追求与目标。
  二、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实施德育教育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
  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能够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学生能和老师、同学自由交流、勇于表现自己对人或事的看法。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上的波动。如果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积极的,老师可以适时表扬、鼓励。其余同学也会见贤思齐,学习榜样,带动班级、校园的良性发展。如果学生的想法是消极、错误的,老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他明辨是非,认识对错。有明确的是非观,小事知进退,大事不糊涂。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的辨别能力,让他意识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不可为。还可以针对某一事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学生的视野和角度看待问题,聆听其心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带着面具维护师道尊严,学生也会愿意敞开心灵,接受老师的教诲,“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社会有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自己意愿、说实话的良好品格。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感受、体验与内化,形成良性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等美术课堂活动,逐渐形成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挖掘课本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美术教材中蕴含许多优秀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美术修养的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中学美术课少、知识点多的情况,既要渗透德育教育又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教师对教材应有所选择。精选课本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自己先梳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浙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三节都是国画课,如果全部上完,势必走马观花赶进度,学生实际收益不大;如若只上一课,学生也不能掌握基本技法。我灵活处理了教材,第一节课欣赏中国画佳作,介绍中国画的发展历史,认识笔墨纸砚,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造纸被称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激发学生了解、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第二节课选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通过课件赏析历代名家作品,结合画家生平思考:为什么郑思肖只画露出根茎的兰花?(离开故土),王冕的《墨梅》结合诗词题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著颜色,却尽得风流。表现了梅花的静逸之气。让学生认识中国画发展历程,初步掌握中国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再练习技法。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经练习能更好地运用国画技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精髓,不求形似,更求神韵。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整合内容,把古今中外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一起欣赏比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对比、分析东、西方画家对同一题材的作品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例如让学生用课件欣赏朱耷的国画作品《墨荷》,莫奈的油画作品《睡莲》,二者进行比较,画面直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构图上的留白注重意境和空灵,引发人们想象的余地;西方绘画以光、影、色的写实特点。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上《标志设计》《生命之源》等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标志和环保主题招贴画,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升华德育教育主题
  1. 与时俱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练习活动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美术并不是只有画画一种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尝试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如在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红色记忆》中,课本教材选用了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素描等多种形式结合主题,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了新中国的奋斗史和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第一节课,我采用以老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准备了资料丰富的课件、图片。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饶有兴趣听几分钟。才一会儿发言已不再积极,变成我的一言堂和视频背景音乐声音,有些同学已经悄咪咪的写起主科作业或动手画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了。我一开始还替他们找借口,觉得这主题离学生比较遥远,找不到兴趣与共鸣。可是这样的课堂并没有达到我预想要的效果,学生只是单纯明白画面描绘了什么,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有哪些象征意义和教育作用。这样就没有达到本课教学目的:“从视觉上感知中国革命史,初步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特点。”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无味。怎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我试着将教材中的范图种类分为国画组、油画组、雕塑组、版画组等。将学生分成六组,每小组认领一个画种,由小组成员自行安排任务和研究方向,布置下节课汇报。一听到有任务,学生立马精神起来。讨论研究方向、问题,分摊任务,查找资料。下节课中,课堂氛围极其热烈,雕塑组欣赏的是潘鹤的《艰苦岁月》,从老红军被摸得铮亮的大拇指脚丫这一细节,可见大家对这件雕塑作品的喜爱之情,组员从雕塑的外观描绘起,再到表情、动作以及人物的构图安排,由表及里。作者并没有表现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而是塑造了一老一少在行军途中小憩时吹笛、听笛的场景,师抛出问题:“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是怎样的?”生1:“老红军低头吹笛,赤脚合着音乐打节拍,小红军一手持枪,说明这是在战争行军途中;另一手托腮支在老红军腿上,正侧耳聆听,沉浸在笛声中,表情生动。”生2:“表现了这一老一少的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情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位学生还模仿雕塑中的人物摆出造型,用肢体语言生动诠释了造型能力。师:“作品表达了什么?”“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师:“今天我们大家觉得平淡的日常生活对于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们来说,却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家有何感想?”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以后的珍惜和憧憬。当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范画用课件全屏播放時,凝重的背景音乐缓缓流出,课堂上一派肃穆。另一组选择国画组的同学以《太行铁壁》为例,汇报这幅画作表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气概及钢铁意志。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伟岸的身姿。”“人物的身姿有何特点?”“像山石。”“为什么要采用画山石的方法表现血肉之躯?”“用国画山石的皴法,方、直、硬的线条可以更好地表现革命者的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和精神。”“画面采用什么视角,构图?”“向上的视角,饱满、稳定的构图。”是啊,这些革命者的血肉之躯站成一排就是一座座山,坚不可挡,牢不可摧。师生通过欣赏、观察、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较好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引导了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达到了将时代精神与美术教材内容相融合,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2. 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要落到实处。美术课上有时会产生一些垃圾,如造型课和设计课中的颜料、墨汁,手工课中的废纸片、胶带纸等等。常常一下课,学生就抛开刚刚他们制造出的垃圾,跑出教室,留下遍地狼藉。我在下课前五分钟对大家提出要求,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清理垃圾后才能下课。教师应身体力行,我每次下课后都把黑板擦干净,整理好讲台。学生也在老师的影响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 结语
  美术课中的德育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它是在进行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故而,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人类文化和德育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追求“真善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与实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毅.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3]任可心.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J].文学教育,2017(11):166.
  作者简介:黄燕婷,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4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