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编写有民族特色语言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的语言学教材编写存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够鲜明,内容陈旧,教材体例缺乏创新等问题。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编写者树立打造精品教材的意识,积极探索教材编写的新路径。只有通过建立实力雄厚的编写队伍,在编写体例、教材内容方面寻求创新,努力凸显教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能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语言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语言学教材;教材编写;教材建设
  一
  语言学类的课程一般都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蒙古地区高校设置的语言学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教师口语”“语言学概论”等。自新世纪以来,这几门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成果,但从教材的编写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加以解决的问题。
  (1)在内蒙古地区,高校的生源以来自内蒙古不同方言区的汉族学生为主体,但还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学生。有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专门招收以蒙授为起点的蒙古族学生,因此教学对象比较特殊。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我们必须使用针对性强的,而且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教材,否则很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年来,内蒙古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的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使用全国高校的统编教材。如“现代汉语”课程或使用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或使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师口语”一般使用的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主编的《教师口语》,“语言学概论”课程一般使用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这些教材虽然质量很高,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但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针对性不是很明显。我们内蒙古地区已经出版的教材虽然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力度还不是很大。有的仅仅是一带而过,有的则是不够全面,或者只涉及到蒙古语的内容,或者只涉及内蒙古东西部方言的内容,没有做到二者兼顾。总之,当前本地区编写的教材还不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每一部教材都应该是传播专业前沿知识的阵地,因此在教材编写中,编写者要紧跟学术前沿,把握学科热点,做到与时俱进。综观内蒙古地区的语言学教材,一般都存在对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体现不足的问题。以“现代汉语”教材为例,本地区自编教材的内容与新世纪以前的基本相同,知识陈旧,更新缓慢。近20年来很少吸收新的前沿成果,这样就造成教学与学科的发展基本脱节。比较而言,本学科一些高质量的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三年左右就要修订一次,每次都会适当增加新的内容,如“修辞”“语用”和“汉字的信息处理”等,所以及时吸纳学科的前沿信息也是我们进行教材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3)教材的体例是与教材质量密切相关的。要想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的体例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就“现代汉语”教材来说,一般的编写体例都是按照“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来安排,“教师口语”的编写体例一般是“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而且是前两部分所占比例比较大。内蒙古地区出现的自编教材大多也是如此,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体例方面,没有很大的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质量。
  二
  民族地区的教材应该具有民族特色,无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这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身处民族地区,作为教学的主体,我们就要考虑到本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形成专业教学要为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服务的认识。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体现蒙古语与普通话比较的内容,以真正达到提高蒙古族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而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两部。一部是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袁桦教授主编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蒙古文科系汉语教材《现代汉语》。一部是2004年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哈森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蒙汉双语专业教材《现代汉语》。这两部教材都适当增加了蒙汉语言比较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笔者参与的哈森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专门设置了一章对现代蒙汉语言进行比较,可以说,在民族地区教材建设方面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我们认为,在民族地区的教材编写上,内容上的创新除了要及时吸纳该学科的前沿成果以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凸显民族地区的语言与汉语的异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体现出教材的民族特色就成为编写者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进行体例和内容的创新,增加蒙汉语言比较的部分。教材的体例一般是教材内容的纲,民族地区的教材要体现民族特色,首先在设计编写体例时就要考虑增加蒙古语和汉语比较的章节。拿“现代汉语”教材来说,或者可以通过专章来体现蒙古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与汉语的异同,也可以是分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部分,如“语音”一章,下面就可以设计专门的一节对蒙汉语音进行比较。
  教材内容不一定均衡分布,个别部分可以略写,同时增加与民族语言相关的知识。以“现代汉语”教材為例,一般的教材都会有“文字”这一章,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此章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几门语言类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存在重复的现象,因此这一章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删减,同时增加介绍蒙古语语言知识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材内容详略得当,而且使教材特色鲜明。
  (2)教材个别部分可以适当补充蒙古语的用例。在教材使用的用例方面,一般的教材都是采用普通话中的用例。民族地区编写教材时,编写者则可以选择一些蒙古语的例子。如:介绍汉语将来时的语法规则时,不仅要采用汉语中的用例,而且要以蒙古语的语法规则为例。汉语里可以使用“要”“将要”等副词来表示将来时,如“我们将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而蒙古语是黏着语,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附加成分来表示语法意义。蒙古语的将来时一般是在动词后用“n-a”“n-e”这样的附加成分来表示。又如,在现代汉语的语音辨正部分,不仅要针对汉族学生的语音问题进行辨正,也要以蒙古族学生为例,介绍蒙古族学生的语音辨正问题。由于蒙古语没有声调,所以蒙古族学生在说普通话时往往在声调上出现偏误,主要表现是上声与阳平的混读,去声与阴平的混读。像这样的用例就可以在语音部分使用。   (3)利用教材的配套网站,拓展蒙古语的语言知识,实现对教材的辅助作用。纸质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教材的配套网站扩大语言知识的传播空间。通过这样的在线服务平台,可以把蒙古语和汉语的元音辅音的音频、蒙古语的文字图片、蒙古语常用词表等资源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蒙古语。也可以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像蒙古族学生语音辨正的教学,就可以在平台上实现。比如,在蒙古语基本辅音系统里没有j[t?]、q[t??]、x[?]和zh[t?]、ch[t??]、sh[?],但在蒙古语基本辅音里有普通话中没有的舌叶音[t?]、[t??]、[?],所以,蒙古族大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会不自觉地用[t?]、[t??]、[?]代替j[t?]、q[t??]、x[?]和zh[t?]、ch[t??]、sh[?]两组音。在对这样的语音问题进行辨正时,利用网络平台,我们可以介绍普通话里这几个辅音的发音要领并展示发音要领图,最重要的是增加这几个辅音的发音音频,并配以训练的字表、词表和音频,这样,蒙古族学生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跟范读,课下自己也能纠正发音和进行训练。所以,利用配套网站可以打破纸质教材的局限,不仅能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还能进一步体现教材的鲜明特色。
  三
  民族地区的教材编写还要体现地域特色。内蒙古地区从方言区划上来说,东部区属于东北官话,阿拉善盟、鄂尔多斯西部属于兰银官话,内蒙古的中西部属于晋语区,方言分布比较复杂。面对这样的语言实际,在语言类教材的编写中部分内容要体现出内蒙古方言的知识。
  201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写了《教师口语实训教程》(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高林广教授主编)该书就是立足民族地区语言运用的实际,在“普通话训练”一章大量举证了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系统存在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训练的要求与方法,是一部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师口语”教材。这对于内蒙古全区的学生来说,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因此,作为教材的编写者,还要在这一方面作不遗余力的努力。
  要想体现教材的地域特色,我们的具体做法可以是:
  (1)增加方言的内容,进行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在设计教材的编写体例时,我们同样要考虑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方言知识。这一部分应该包括方言概说、汉语方言的分布、汉语方言的差异,特别要包括内蒙古各方言的介绍,以及内蒙古方言與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这样的教材对于来自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才真正具有针对性。
  (2)使用一定比例的方言用例。在教材用例的选择上,也要打破传统,积极选用内蒙古方言中的用例用作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如语法部分,介绍各类实词的用法时,就可以增加内蒙古方言的用例。像普通话中的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一些名词就可以重叠使用,如“盒盒”“沟沟”“毛眼眼”等。介绍量词时,可以列举内蒙古西部方言特有的量词,如“几苗人”的“苗”,“一圪蛋肉”的“圪蛋”。这样的用例不但体现出了教材的地方特色,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此外,民族地区的教材建设需要团队的合作。我们要想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就需要组建一支具有多年高校语言学教学经验和研究积淀的编写队伍,特别需要蒙汉兼通和内蒙古方言与普通话兼通的优秀师资的参与。如果个别高校这方面的条件先天不足,那么可以考虑整合本校、本地区乃至国内同一专业的优秀资源,并邀请本专业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我们编写的教材进行审定和把关。或者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地方性或全国性教材编写审定机构,对教材质量进行监控,从而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季诚钧.现代知识观下的高校教材编写[J]. 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 蔡颖蔚.论本科教材建设的坚守与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1).
  [责任编辑:陈立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3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