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写作技巧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测试是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查的一种综合性测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效审题、谋篇布局、写好首末段吸引读者;学会植入优美词块、提高语言表达流利性和准确性,以便达到过渡自然、行文流畅;培养读者意识、注意情感因素、提高思维品质,最终能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有效审题;谋篇布局;情感因素
  写作测试是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查的一种综合性测试,它不仅考核考生词汇、语法等基础性的语言知识,更考核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组织文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董曼霞,2013)。笔者认为,书面表达不是对内容要点的直接翻译,也不是优美词句的简单堆砌;它是一个更高级的再创造过程,不仅涉及语言构建重组,而且涉及情感互动,思维碰撞和人际交往。笔者收集了不少优秀学生作文,加上课堂教学,对提高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有些许思考。
  一、 有效审题
  读题能力是书面表达的第一步。如果审题不当,会偏离主题或遗漏要点。学生需要先审题立意,明确试题要求和情景提示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语篇框架规划和发展段落、引申话题的构思过程(王玉虹,2018)。书面表达题目信息包含提纲型、图画型、文字信息型或者以上两种或多种混合信息型。审题时不仅要注意所有提示词或者图画等非连续性文本,而且要明确写作要求和文本体裁,以便达到清晰连贯地向读者表达意愿或者诉求。
  以《高中三年给你深刻印象的好友》为例,要求写某个好友某个优点给你的深刻印象和影响。有学生写成食堂阿姨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却未提及阿姨是好朋友;或者面面俱到,讲述了朋友的所有优点。笔者建议对优点有所筛选,比如只写乐观品质。与此同时,审题时还要分析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组内容要点,以免造成逻辑混乱。比如你给以前的外教写信请教英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其中内容要点包含:1. 英語成绩不理想;2. 恐难进心仪大学;3. 花时多,收效甚微;4.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最佳逻辑顺序是:你在英语学习上花时多,但是收效甚微——你的英语成绩始终不理想——你担心考不上心仪大学。有效的审题不是简单组合题目提示信息,更不是按要点的原本顺序直接翻译。
  二、 谋篇布局
  有些学生作文逻辑混乱、过渡生硬、思维跳跃,读者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动笔之前缺少合理规划,以致缺少行文层次性,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缺少有效衔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整体布局、段际的衔接手段和联系、段内的逻辑层次等,进而引导学生模仿写作(高春萍,2017)。
  谋篇布局就是文本篇章结构建构。结构清晰的文章不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高考作文通常用总分总、概述—分述—概述等三段论结构。以笔者非常喜欢的2010年福建高考书面表达“生命之水”阅卷范文为例。这份演讲稿采用四段结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个人总结。第一段提出全球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原因并呼吁采取措施,其中三个并列的名词短语使语言更加简约。第三段前两点是图表所提供细节,最后两点是适当拓展。第四段用一个长句做个人总结:先是要意识到水资源匮乏,接着是保护现有水资源,最后才是开发潜在水资源。意识—保护—开发,这三点逐层递进。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行文层次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各类体裁优秀范文的谋篇布局,关注其句段衔接、篇章发展和语义连贯情况,以便激活和完善学生的写作文体图式,即话题图式、结构图式和语义图式(杨云、史惠中,2018)。
  三、 善始善终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写作意图,首段要开门见山,突出中心。中西思维差异呈现在书面交际中:通常英语民族采用线性客体思维,而汉语民族是螺旋式主体思维。英文思维通常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再去论证。中国学生写作的时候经常采用迂回方式,即做足铺垫,最后才“吞吞吐吐”地告诉对方真实想法。此外,笔者建议学生写首段时一定要有“亮点意识”,吸引读者。比如某学生写到Id like to say something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to my desk mate. Ordinary though she is, she is a kindhearted angel in my eye.他对同桌的溢美之词吸引读者深入阅读:究竟是怎样一位天使让作者那么赞赏?笔者建议学生多用结构清晰的漂亮长句。
  至于末段,笔者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单薄,草草收尾。比如书信体文章,学生只用一句做末段: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以笔者课堂作文《邀请总统先生签署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信》末段为例:If so, it will benefit the whole world. I sincerely hope my invitation and suggestions will meet with your approval. Lets fight for world peace together.第一句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句再次表达意图和诉求,即希望总统接受邀请和请求;第三句更是强有力的呼吁。恰当的收尾增加说服力,更好地达成写作意图。
  四、 行文流畅
  行文流畅的作文通常在词块使用、衔接过渡和适当拓展等方面值得称赞。首先,词块是词汇记忆的理想单位,能提高学习者词汇学习的质量,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沈淑琼,2017)。学生可以通过主题阅读、窄式阅读等方式积累话题词汇为写作词块植入做准备。比如笔者阅读教学中整理出与地雷有关的词块,为写《邀请总统先生签署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信》搭建了写作支架。第二,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要借助起承转合的过渡词。学生平时可以归纳整理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过渡词,并且通过语境揣摩它们在前后文逻辑关系上所起的连接作用。比如We seem to be losing the fight against landmines. While, every year, about 100,000 landmines are removed, 2,000,000 more are buried in the ground.此句中while表达“尽管”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焦虑。第三,适度拓展,以使行文连贯。笔者建议学生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即拓展内容一定要紧扣话题和文章主旨。以《美国朋友来华留学》为例:首段末句To make your stay more comfortable, Id like to 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to you用一个动词不定式点明写信目的是为了帮助对方适应。笔者建议学生巧妙使用非谓语,让语言“瘦身”的同时又能做到适当增加细节,达到行文连贯的效果。   五、 指向思维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际。笔者强调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即注重情感因素,关注文章给读者所带来的心理感受。You will have to struggle to get used to Chinese food中struggle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语气太重,会让对方误以为来中国留学要经历很多磨难。结果弄巧成拙,打消对方来中国的念头,无法达到写信意图。笔者建议改为Im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 Chinese food very soon.再者,有学生写信请求航空公司帮忙寻找行李箱,先是表扬对方航班服务,再提出请求,而不是一味指责,这就是情商高的表现。有求于人,想让对方答应你,就要先让对方从心理上能接受你。
  除了考虑情感因素,还要学会提出独立见解。大部分学生在末段简单重复他人观点,其实建议先肯定其他人观点中你觉得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或者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完善。有学生在写对“超级女生”看法时提道:“我支持后者的观点。因为有些选手的舞台表现太夸张,过于想吸引眼球;这会给青少年树立不好的榜样。所以我不提倡推广这档节目。”先是肯定了前面提到的观点,然后讲明有些人的做法有点过了。能提出独立见解是一种积淀,需要的是對生活的深入思考。学生要切记在表达观点时,不宜哗众取宠,更不要用过激的言语让读者产生反感。
  六、 结语
  日常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提高综合表达能力,以免陷入书面表达“能力陷阱”中。同时,笔者还归纳出优秀作文通常有如下特点:卷面美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思维严谨,语言简约,表达地道,过渡自然,行文流畅。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狠抓书写,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有效审题和合理规划结构,大胆尝试写各种体裁的作文,逐步做到语言流畅简约,吸引读者一直从首段读到末段。优秀的书面表达需要文质兼顾,不能一味追求高级词汇,需要注意情感因素和思维传达,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董曼霞.2004~2012年重庆市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命题特点分析与建议[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58-63.
  [2]王玉虹.高考英语写作“描述表达法”的教学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7):62-65.
  [3]高春萍.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单元主题拓展式写作课例研究[J].英语教师,2017(17):120-124.
  [4]杨云,史惠中.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基于文体协同角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8(3):60-64.
  [5]沈淑琼.词块为珠,主题作线[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4).
  作者简介:
  叶贵荣,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