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结合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现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现状和相关理论,聚焦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完成最终教育目标。
  [关键词] 教学;区域认知;初中地理教学
  [作者简介] 谢冬敏,广东省顺德区容山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366-02    [收稿日期] 2019-10-1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关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探讨如火如荼。作为一名一线地理教师,我们更加关注区域认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其实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凸显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无论是区域认知培养研究还是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存在以下的不足:有关“教学评一致性”方面研究较少,而且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并且缺乏与区域认知相承接,而且对于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效果也缺少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结合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现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现状和相关理论,聚焦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
  一、教学实施总体框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体系中教学总体框架主要是聚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引,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围绕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达成。逆向教学设计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在教学目标上,解决课堂教学“教”与“学”不一致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评价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即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之后先制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围绕目标进行设计。而课堂教学活动或者说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知识情感态度交互的过程,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将活动感悟转变为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基于目标创设学习情境,依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形成目标线、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评价线。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设计形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区域认知培养的教学总体框架(见图1)。
  (一)基于课标和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设计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区域认知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首先梳理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区域认知各维度的对应内容。其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全体初中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同时要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作为参考进行学情分析,可以采用课前导学案评价。课前导学案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之前先通过导学案题目测试学生在上课之前相关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答案进行分析了解学生课前区域认知水平,为接下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设计指向区域认知培养的目標评价标准
  通过调查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于基于区域认知的学生学习水平把握不准。而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标准。这样的变革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启示。结合相关学者对区域认知水平划分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以及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初中地理学业评价建议(见表1)。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评”的教学活动
  结合初中区域地理课堂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环节,得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总体分为三部分即“教”的策略、“学”的策略以及“评”的策略。
  1.“教”的策略。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师问题的提出一般是没有具体的情境作为背景,而问题的解决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而且学生未充分参与问题的解决,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一些复杂、抽象的区域地理原理,对区域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生区域认知培养中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致性,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或者社会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基于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以生活化的情境引领教学,依托情境生成学习任务,不同任务形成问题链,在问题解决中实施任务驱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
  2.“学”的策略。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设计何种情境学生更加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以情境分析为先导;在“学”的策略中也要注重教学互动。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习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探究任务诱导学生学习,组织小组进行学习,开展交流展示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展示,不仅能自主建构知识,获得方法的体验,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素养的提升。
  3.“评”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教学评价方式有课堂口头评价和课堂习题或课堂测验,评价方式单一,而且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真正的区域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现状,要丰富评价主体,广泛采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教师要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基于表现的评价可以在课堂中及时诊断学生的问题或者困惑所在;及时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达到激励其学习的目的;基于表现的评价还可以根据表现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进度,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學效果评价
  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区域地理教学评价中问题而设计的,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体系,包括表现性评价、作业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
  在构建“评”的策略时已经提到基于表现的评价,对学生课堂及时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基于目标线和情境线形成问题线和评价线,通过设计表现性评价准则表,对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打分。表现性评价中又分为教师评价和组内互评,其中教师评价得分是来源于每一位学生与提问学生的表现得出来的结果,而小组互评是小组进行谈论时,每一位同学根据各自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上交得分表进行统计。
  (二)作业评价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终结性评价通常都是采用考试或者作业的形式。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还需借助终结性评价来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作业来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在作业设计时要突出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以及区域认知的体现,基于学生区域认知水平设计作业评价标准,由教师对学生作业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等级打分,然后对学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算出各等级分数人数所占比重。
  参考文献
  [1]张瑜.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邹宁.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区域地理深度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3]经志俊,刘江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追求教学评一致性——人教版《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7):27-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Training System of Geography Area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Teaching-evaluation Consistency"
  XIE Dong-min
  (Rongshan Middle School,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Guangdong 528303, China)
  Absrtact: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cognitive trai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teaching-evaluation consistency"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o construct a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regional cognitive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eaching evaluation consistency".
  Key words:teaching; regional cogn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0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