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应用型转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地区经济发展。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院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让教师积极、快速的转型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教师不敢转型、不懂转型、不愿转型和不能转型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转型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政策、制度建设、配套体系建设、考评机制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所保障、无后顾之忧到最后实现主动转型。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36-03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近年来,各个高校教育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轮的改革既是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需要,又是地方本科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更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需要。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掀起转型发展的热潮。
  玉林师范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确立了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改革方向,并根据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明确了“U-G-S”的教师教育服务模式,即高校(U)—地方教育主管部门(G)—优质中小学(幼儿园)(S)“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师范院校发挥研究与理论优势,地方主管部门发挥行政与管理优势,中小学校(幼儿园)发挥实践基地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型组织。玉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玉师”)自办学以来,在培养农村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模式上不断地传承发展,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起了“大中小联动,校地协同”“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师资,搭建了一批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平台,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
  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转型和发展,“U-G-S”的精准服务模式,对各方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随着服务地方范围的增大及深度的增加,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转型。应用型转型需要高校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规定,了解企业生产的具体流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使他们成为中小学优质的教育师资以及行业企业的优秀服务人才,所以教师的应用型转型是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院校改革的重要前提,学校培养目标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率先完成转型,尽管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开始提出教师转型发展的要求并制定了一些措施,但当前教师的转型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教师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国家政策、制度不明确,教师不敢转型
  转型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国家层面说,应用型大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景不够明朗,具体的制度也不明确,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况且近几年应用型已经叫得不是那么响亮了,这让教师不敢贸然进行应用型转型。而高校作为应用型转型的推动主力,为推动高校尽快转型,希望教师根据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結合自身专业优势不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但是缺乏国家大的政策环境,高校也摸不准应用型的发展前景,所以大部分院校并没有真正从制度和措施、行动等方面加以真正落实。没有明确的目标,也缺乏具体的方案,所以教师大多对应用型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只知道有应用型转型,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制度,怎样转型并不明确,对转型持观望态度,不敢转型。
  (二)高校缺乏转型配套体系,教师不懂转型
  高校往应用型转型发展,首先需要提供一定的实践教育基地让老师有地方去挂职、去锻炼自己,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很难联系到合适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去挂职,即使进入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很难真正深入地了解内部的重要信息与关键技术。转型发展虽然会让一小部分老师先转,暂时不需要太多的合作单位或者基地,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拥有足够数量的实践教育基地是必须的。其次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及资金支持,高校应用型转型,需要转变课程体系和课程理念,这些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资源才能实现。再次,缺乏相应的校内场所,学校虽然也有一些产学研研究中心,但其只针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践,而且很多时候是用来对外参观的,实际利用率低,有些专业甚至连实践场所都没有,更不用提软硬件设施了。面对转型,高校如果只是喊口号,而不提供足够的场所、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软硬件设备,教师则无从下手,不懂转型,转型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不愿转型
  这与目前高校的考评制度有重要关系。现有职称评审标准主要在教学和科研模块,并未涉及实践及社会服务相关问题,评职称时也主要是看可量化的教学、科研业绩,与双师型没有什么关联,学校却要求教师进行应用型转型,偏重实践,这无疑是具有矛盾的。职称评审关系到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评审条件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息息相关,如果连职称评审都不涉及的内容,教师肯定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做,也不愿意去改变自身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去做一些吃力却讨不到好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都只是表面迎合,如果迫不得已去挂职也只是挂个名,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对于应用型转型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教师不愿意转型。
  (四)教师个人缺乏实践能力,不能转型
  这需要从高校教师的来源说起,目前我国转型大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深厚,学术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能力却相对缺乏,不能很好地胜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尽管在态度上自己也想转型,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要想把自己纯理论的东西转化成实际成果,再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就面临着知识体系重构、教学方式转变的压力,都是相当费力的事情。教师在态度方面,都想转型,但是在个人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不能顺利转型。而且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中间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实践类性质的单位,而且日常与其他单位业务联系也相对较少,连自己可能都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更不用说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玉林师范学院近几年增加了课程实践周活动,每个专业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一个星期的实践周,按照教学设计,指导教师需要带学生外出或校内实践,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都认为实践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带学生去干什么,只能走走过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应用型转型如果不先解决教师转型的问题,那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对企业、行业以及教育教学单位精准服务的质量。   精準服务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转型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关键。这就需要相关教师要做出行动变革,以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需要。但高校内部环境不够明朗,政策机制不够成熟,教师个人也面临各种困境。因此要想做好应用型转型,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协同发展。
  二、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教师转型发展政策与建议
  (一)完善高校机制、体制,让教师转型有章可循
  高校缺乏具体的转型方案是制约教师转型的根本原因,虽然国家的政策不够明朗,但是作为高校,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需要主动出击,不能跟风观望,等待时机。虽然没有经验可学,但是要主动探索,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以及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出台高校教师应用型转型发展制度,制定具体的转型方案,只有完善了各项制度,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才会按照学校指定的道路往前走,否则的话,教师也只会迷茫,持观望态度,让应用型转型变成一个口号。
  (二)完善转型基础配套设施体系,让教师转型有所保障
  高校作为应用型转型的推动主力,作为服务的源头,首先要主动和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完善合作制度,提供实践岗位,让教师有地方去实践。如果没有学校牵头以及相关的合作制度,仅靠个人关系很难顺利进入行业、企业一线,更难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致使大多教师仅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其次要完善校内实验场所以及软硬件设施,解决校内实践场地问题,仅仅依靠校外企事业单位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应用型转型需求,而且学校也不可能大批量外派教师,所以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场所,在满足学生实践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师实践的需要,将教师教育能力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要完善实践场所软硬件设施,特别是软件设施,没有软件支持,就没办法进入实践环节,很多东西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未来,也与地方行政部门有着重要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地方高校转型的成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支持和引导,积极协调高校、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三方面的关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支持高校教师将理论知识实践于企业生产过程,打通企业与高校的行业壁垒,为教师的转型提供畅通的路径保障。
  (三)完善考核机制,让教师转型无后顾之忧
  教师不愿意转型,因为当前学校的考评制度跟不上应用型转型的发展,还停留在教学和科研模块,且主要在科研方面。这是教师进行应用转型的首要障碍,教师平时的日常教学已经很忙,如果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谁也不愿意花时间在应用型转型上面。所以学校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规定教学、科研和实践各自所占的比重,甚至对应用型转型的教师减少科研或减少工作量考核比重,这样一来,做科研有难度的教师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也避免了当前考核模式一刀切的状态。虽然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学习,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创新,既然南京林业大学可以首创无论文、无科研分的教师顺利评上教授职称,那也可以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教师的考核机制,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教师转型不畏首畏尾、无后顾之忧。
  (四)改变教师思维,增加奖励机制,让教师主动转型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推动学校转型,更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一定要让教师先转变思维,只有思想观念先转变,才能够支撑行动的改变,要让高校教师认识到自身能力转变的重要性,把个人命运和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在转型的过程中,虽然要面临离开校园到行业企业锻炼的压力;面临知识体系重构、转变教学方式的压力;面临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研究成果的压力;面临服务社会由被动转为主动,需要在时间和精力上与自身已习惯的教学、生活方式产生冲突的压力,但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与未来应用转型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思维、克服困难,紧跟学校步伐。其次,学校增加奖励机制,加速教师转型,给予参加挂职锻炼的教师提供产学教融合资金或者减免年终考核工作量,在职称评审条款中增加挂职期间工作量减免办法等,让教师有转型的动力,主动参加社会服务。对做出行业贡献,有突出业绩的人,加大奖励力度,树立你超我赶,竞相争先的浓厚氛围。教师转型有动力,课堂才会有活力,学生才会有潜力,人人都努力,才能做到有灵魂、有水平、有研究、有追求、有温度的教育。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每一学科专业教师都需要找到社会服务的切入点,找到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教育教学单位的连接处与切入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学校要推动校内相关制度的变革,构建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制度,构建教师社会服务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修改不适应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制度、政策,在制度中渗透教师转型的各项规定,同时应该推动校内新生制度的上位,不断推动教师社会服务文化的变革和创新,为转型发展打好基础。教师本身则应该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自主完成应用型转型,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前景主动联系起来,实现个人与高校的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如军.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文化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9):71-77.
  [2]吴洪富,范春梅.转型发展视域下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的行动障碍—基于对X学院30位教师的访谈[J].职教论坛,2018,(01):81-86.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i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eachers are the main group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e force of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How to make teachers transform actively and quickly is a problem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sol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fear of transformation, ignorance of transformation, unwillingness to transformation and inability to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policy, system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mak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ule-based", "law-based", "worry free" to achieve the final goal of "activ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9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