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内在课程能力的建设。然而,大部分教师课程能力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体现为课程选择的随意性較强、课程开发的原创性不足、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时代性、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有限、课程考核缺乏挑战性。因此,从教育质量提升角度出发,学校要以外力刺激机制为手段,激发其内生驱动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关键词 课程能力  原创性  时代性  创新性  挑战性
  教师课程能力指的是教师在课程选择、开发、设计、实施和考核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课程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课程对其产生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的关键与根本,是课程育人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开发和提高教师课程能力对教师自身素质发展、推进课程变革和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实际的课程能力如何?教师实际的课程能力建设面临哪些现实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激发教师进行课程能力建设?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则构成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从教师个体发展角度和学校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都具有现实和长远价值,值得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深入探讨。
  一、教育新常态下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常态,其关键是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提高。面对现有教育发展新常态,教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立足点和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改善。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新常态下,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可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可提升学校整体课程质量,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常态需求,还能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1.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可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真正意义上办成一流学校。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学校的重要指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高标准提高学校质量,提升建设任务的核心抓手[2],而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提质扩容不容忽视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事关学生学习的增值与提升。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是从微观入手,从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着眼,以课程能力的提升增强教师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学校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以一流的教学能力为牵引,使教师更多地增强课程能力,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此,加强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可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可提升学校整体课程质量
  课程质量与学校教学密切相关。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提升学校课程质量也是推进教育向纵深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升师资队伍的课程选择、开发、设计、实施和考核能力,有助于重塑教师传统课程的运转理念、提升传统教师课程能力。教师的课程能力越高,越能提升课程质量,也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师的课程能力建设,有助于调整课程的基本结构,优化传统课程的实施环境,提升传统课程的教学效果。由此,扎实推进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可提升学校整体课程质量,不断发挥课程育人的指引作用。
  3.教师课程能力建设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常态需求
  教师能力建设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唯有不断学习、提升和进步,教师的能力才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内涵在于高水平的教学,基本特征表现在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具有研究性,学生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3]。未来教师面临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教师须立足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不断寻求工作的突破点。而这个突破点就是自身能力的不断强化和提升。提升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则是从微观角度入手,以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为突破点,推动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推动教师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教育责任,进而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的能力。对学校发展来说亦是如此,学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找到微观的切入点。因此,进行课程能力建设,不仅能使教师适应教育发展的常态需求,也能促进学校适应教育发展的常态。
  4.教师课程能力建设能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是大势所趋。强化教师课程能力建设是不断提升课程质量的本质内涵。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教师加入到课程能力开发和建设的行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更好的课程氛围,净化课堂教学的空气,真正实现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发挥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时代变迁、感受时代脉搏、寻求时代机遇,帮助学生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者。因此,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建设,能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能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教师课程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师是学校课程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教师的课程能力事关学校课程建设的进程与成效。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课程能力呈现较低水平,在课程选择上较为随意,在课程开发上缺乏原创,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时代性,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有限,课程考核缺乏挑战性,严重制约了课程质量的提升,制约了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课程选择较为随意
  课程的选择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选择能力也是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构成,能否选择适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直接决定了一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力。近年来,许多高考之外的课程被引入学校课程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通识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仍有部分低质量、低层次的课程被纳入学校课程教学一线,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部分的制约和阻碍作用。部分教师课程选择的随意性较强,对所教授课程的选择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没有充分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考虑其中。在课程选择上没有设置必要的门槛,进行必要的审核,导致部分可能与学生需求不一致的课程,与学生成长规律相去甚远、与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距离的低水平课程进入课堂教学之中,不利于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这种课程选择的随意性体现出的是教师课程能力的弱化,体现的是部分教师在课程问题上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足,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心、关怀不够。   2.课程开发缺乏原创
  教材是课程的基本载体。教材的开发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表现。课程开发的原创性是教师课程能力的根本体现。然而,目前教育教学中课程开发的原创性严重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对其他名校课程的直接抄袭和复制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同类型课程的简单学习和借鉴上。但是,如果不加消化地进行吸收,不考虑本校教育实际,不理会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简单的抄袭和复制,往往难以产生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为这种缺乏原创性的课程,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样,简单学习和借鉴同类型课程的经验和内容,在核心课程中未能体现出开发者和设计者的原创性思维、理念和方法,是难以释放一门课程的灵魂、理念和思想的,也是难以实现课程育人功能传递的。
  3.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是确保课程保持高质量的基础,也是确保课程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能否对课程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也是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体现。具备始终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是教师课程能力的基本要求。时代性也是课程建设的本质要求。然而,在对目前大部分学校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存在时代性欠缺的问题,即很多课程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课程的思想、方法远远落后于现实的发展,许多过时的提法、说法和做法仍停留在教材之中、安排在课程之中、反映在课堂教学之中,作为理论、知识和技术向学生讲授和传授[4]。学校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其能否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时代性的欠缺,根本上来讲与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水平是有关系的,教师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进行必要及时的课程内容更新,就会严重阻碍知识的更新速度,减缓学生获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步伐,最终会制约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需求、知识诉求和技术要求,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育人形象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会影响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4.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有限
  教师课程能力不仅体现在课程选择和开发上,还体现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使用综合性、创新性、灵活性的课程实施方式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建设过程中,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会更强、需求会更高。课程教学是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辨思维,不仅是浅层的知识灌输。传统的知识灌输课程教学方式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且大班集体教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因材施教受到阻碍。因此需要不断去解放思想、开阔思维,依据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创新课程教育,适时引入学生切实需要的知识,用更便于学生接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教育实施方式,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诉求,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然而,很多教师却未对这一转变产生应有的知觉,仍然按照以往的课程实施节奏和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创新性严重不足,难以激起学生投入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研究和运用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发挥课程育人的突出作用。
  5.课程考核缺乏挑战性
  挑战度指的是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设置一定的门槛,确保学生能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然而,现状却是教师在课程考核上缺乏挑战性[5]。一门课程,没有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考核要求,学生轻易就能通过考核。因为没有挑战性的课程考核要求,学生难以形成对这门课程应有的敬畏,课程的目标、要求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久而久之,反而会向学生传递一个“这门课程很容易通过,很好混”的错误信号,引致更多的学生越来越来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程考核挑战性的设置也是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责任心和水准的教师,往往会从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角度对课程考核的挑战性进行设计,会适当提升课程考核的挑战性,以此确保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相反,那些疲于应付的老师则会降低课程考核的挑战性,似乎是老好人的做派,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其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教育质量提升建设是未来学校教育建设的重点,教育质量提升也是学校着力建设的重点。在教育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切实提升教师课程能力建设,意义非凡。立足于解决目前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存在的课程选择、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学校聚焦发力,做好思想疏导、机制引导和责任传导,端正课程能力建设认知惯习,实现理念认同,激发课程能力建设内在动力,实现方法优化,建立课程能力建设共同群体,实现行为改进。
  1.思想疏导:端正课程能力建设认知惯习,实现理念认同
  认知惯习对教师课程能力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现有教师的认知惯习中,课程能力建设并不是其自身能力建设的重点,更多的教师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应试能力上,因为成绩对于其职称的评聘似乎更有帮助;课程能力似乎不是一种能力建设项目,因为课程教学似乎并不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就可以轻松实现胜任。基于这样的认知惯习,课程能力建设得不到教师的青睐。从促进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促进课程育人作用发挥的角度出发,端正教师课程能力建设认知惯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从思想认识层面,对教师的课程能力建设思想进行必要的疏导,结合学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现状,向广大教师讲解国家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环境,传递学校内部提升育人质量的信号。强化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强化教师扎根育人的决心,让教师对学生全面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彻底解决教师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引起他们对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视,唤醒其内在的课程能力建设主体性意识、意愿。实现课程能力建设上教师的理念认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课程能力建设奠定基础。
  2.机制引导:激发课程能力建设内在动力,实现方法优化   激励机制是推动学校主动进行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要机制保障。现有教师对进行课程能力建设兴趣不大,一方面与自身的认知惯习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学校采取的激励机制有关。学校对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给予的激励引导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缺乏主动提升课程能力、进行课程能力建设的积极性,致使学校部分教师课程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高质量课程的建设。从激励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课程能力建设来看,学校要积极建构具有引导性的激励机制,提出相关政策条例,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投入充足的资金,奖励积极开展课程能力建设的教师。比如可以对进行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倾斜与奖励;对积极参与课程能力建设且自身课程能力有所提升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在设置职称考评标准时,对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特殊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对现有教师的课程能力建设进行摸底,形成对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现状的了解,对课程能力明显低下的教师,要对其进行提升课程能力培训,或对其参加课程能力建设提供支持,为其设置便利条件促进其课程能力的提升。在培训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现实问题,满足其能力提升的需求,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课程能力水平[6]。另外,还要积极组织教师课程能力竞赛,形成交流机制,让广大教师能够在比学赶超中实现自身课程能力的提升。由此,从机制引导课程能力建设方面来看,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能力建设的奖励、评估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竞赛交流机制的引入和发展,为切实提升教师课程能力提供有效保障,解决教师课程能力低下及缺乏课程能力建设积极性等问题,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课程能力并积极参与课程能力建设。
  3.责任传导:建立课程能力建设共同群体,实现行为改进
  努力提升课程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共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而这并不只是学校主体的责任,更多的需要教师去接受、改变和落实。如何将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的责任有效地传导到育人一线的教师身上,是学校主体需要着力去解决的。鉴于目前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现状以及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课程实施的现实,学校主体要提升主动性,提前因應,通过建立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发展共同体,对教师课程能力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形成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课程能力建设共同体监督、引导和发展作用,对教师的课程能力建设形成外部同行压力,指导更多的教师进行课程能力建设的行为改进,真正投入到课程能力建设行列中,确保课程质量;全心投入课程开发,确保课程原创性;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时代性;专心组织课程实施,确保课程创新性;细心开展课程考核,确保课程挑战性,有效解决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外部动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2] 郭晓娜.论实践取向的教师课程能力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
  [3] 孙智昌.教育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师课程能力生成的重要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6(10).
  [4] 周海涛.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困境、探因与突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8).
  [5] 王俭,谢笠.指向师生核心素养的教师课程能力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18(05).
  [6] 李广,孙玉红.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教育研究,2019(02).
  [作者:蔡清(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8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