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国情怀浸润初中历史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十分有必要。这是因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为接班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初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在历史课堂渗透国家情怀的意义,并就相应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学生
  历史是承载国家发展记忆的载体,其在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因而,在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现代教育中,以历史课堂为重要媒介,浸润家国情怀,采取合理教学方式,能有效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爱国情怀培养都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育爱国爱党优秀青年的重要手段。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大量与爱国情怀相关的内容,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存亡而拼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大量革命勇士前仆后继地为新中国成立与发展奉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些历史课程内容,无疑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对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积极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品德,其中以爱国爱党为核心。因此,初中教育也构建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历史课程是广泛包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的学科,其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占重要地位,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能在引导学生逐渐强化爱国情怀的同时,促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良好品德。
  (三)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一代青少年能从多个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甚至误导,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丧失民族自信心。而在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家国情怀,则能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数千年传承的精髓,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成长为新一代的优秀青年。
  二、家国情怀浸润初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素材,突出爱国主义内容
  爱国情怀与初中历史课堂的结合应以教材为基础。一方面,教材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课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必须围绕教材开展有序、高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材中包含大量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全面、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取合适的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这样既能延伸與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带领学生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历史,也能让家国情怀培养变得更具体、形象,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接受爱国主义,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例如,教学“洋务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以家国情怀培养为目的,重点挖掘其中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爱国爱党的强烈情感。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和学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洋务运动的目的,分析洋务运动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并向学生提问:在洋务运动中,四大中兴名臣通过洋务运动,使得当时已经十分昏庸、颓唐、无能的清政府及清朝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我国近代史发展又有着什么意义?这段历史中又体现了曾国藩等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历史教材中的对应素材进行思考,对洋务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感受到了受时代限制而拼命维护清政府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身上的家国情怀。
  (二)利用历史名人与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与事件均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而且从古至今,这种精神从未断绝,这也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洗礼依旧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基础。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名人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使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反复强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和抵触,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利用历史名人和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应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灵活调整教学形式,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与情感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及探索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例如,教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与“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这两段历史时期内出现了大量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历史名人,如杜甫、林则徐等。教师在对杜甫和岳飞进行介绍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以杜甫的诗《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进行拓展,带领学生从古诗的角度对安史之乱进行侧面了解,使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在介绍林则徐时,教师则以提前准备好的动画短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动画了解林则徐生平事迹,重点研究虎门禁烟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从动画细节处思考清政府的状态,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体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三)构建生活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爱国意识
  现代教育更重视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干巴巴的理论教学不仅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纸上谈兵”的窘况。因此,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学尤其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再局限于知识内容讲解与传授。学生应在熟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从历史中学到经验和教训,并能将自身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与品质应用于生活与实践,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应的,家国情怀浸润历史课堂,也需要更具实践价值,让学生能在生活中真正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而非只会空口白话。这就需要教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以各种活动真正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让爱国精神成为深植于学生脑海的原则与指导规范。例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找到了相关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视频,让学生真正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境与氛围。然后教师布置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新中国成立时的不同人物,有普通农民、工人与商人,也有队伍军人、地方官员等,让他们代入角色并讨论新中国成立对他们的影响。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在情感的促进下真正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留下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很容易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文化自卑感。对此,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和集成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着重对唐朝经济、文化、工业、外交、艺术乃至社会风气等繁华景象进行了重点讲解,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结合,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历史是极其适合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及培养内容的初中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精神。为了有效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采取挖掘教材素材,利用历史名人与事件,构建生活化教学内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全面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增强其爱国意识并提升其民族自豪感,让初中生成长为爱国爱党爱家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丁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J].新校园:中旬,2016(1):118
  [2]汤仁斌.初中历史学科学生国家情怀的培养策略[J].教书育人,2018,651(29):73
  [3]雒家珍.浅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4):223
  [4]张荣芳.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契合课程教学理念[J].文存阅刊,2018(11):112
  (永安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福建三明36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0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