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阈下学生体育素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育的新要求,它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也是贯穿一生持续发展的过程。怎样把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是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需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体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研究成果发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1]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也是贯穿一生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更有利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能够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正在转化为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实践,其最早溯源却是来自欧洲职业教育和经济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自1997年——2005年進行了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有学者研究认为: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成尚荣教授在《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一文中,把“核心”解释为基础。他认为“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2]
  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需从自身学科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才刚刚起步,高中课标组专家从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姜勇等[3]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维度9要素的框架: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综合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素养等式、欧盟核心素养参考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及部分学科研究者的研究,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核心要素的确定,还不够完整和精准。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并具体划分为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六大要素。[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运动与健康素养的叠加,而是包含着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的完整体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逐步掌握并形成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健康发展所需和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三、如何提高师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只教技能不教方法,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缺乏,学生一定程度上不知道各种练习是要提高什么能力,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有效练习时间较少;课堂上学生不良行为教师不予制止;教师只抓授课内容德育教育时机不善抓;课外锻炼准备不充分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说运动中注意安全,而缺乏对安全防范知识和防范行为的具体引导等。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出现技能学习问题得不到有效指导,课后收还器材乱摆放没关系,没有在学生锻炼前做准备活动等常识,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体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不足,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导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
  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安排各种游戏和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出良好的体育情感与品格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对不良行为与现象及时给予制止;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课堂合作练习中,有助于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注重授课中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选择授课内容上难易适宜,既要学生有学习渴望,又有在学习中收获获得感。
  总之,学生是老师的一面的镜子,学生平常中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往往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首先要“能胜任”--即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包括体育情怀品格、体育学科能力和体育课程理论。其次要“定”——即结合自身素养反思定位,知道自己的水平和缺失。最后要“补”——即结合缺失及时补充,且要精准补、有效补。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中国教师报,2016-09-14
  [2]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 (7):24-25
  [3]姜勇,王梓桥.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39-43.
  [4]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07):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