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价值追求与监管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如俊

  【摘 要】作为教学标准之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从标准文本走向实践行动是当前中职校协同推进、持续发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成不仅要理清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价值追求,还要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同度、落实度、达成度等监管策略,深入推进与落实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校;人才培养方案;价值追求;质量监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8-0034-05
  【作者简介】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
  从标准文本走向实践行动是职业教育一项协同推进、持续发力的系统性工程,中职校如何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如何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价值?如何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建立严格、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监管体系,让教学标准在“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地”?本文基于教学标准视角,以国家教学标准为指南,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灌南中专”)为例,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对这些问题作简要回答。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价值追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础性的价值追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国家标准在职业院校落地,引导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为:宏观上规范了中职校办学“准入”标准,中观上明确了实施过程标准,微观上构建了人才评价“准出”标准(如下页图1所示)。[1]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三准”管理,也是灌南中专从办学准入到教学实施,再到学生毕业资格准出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联国家、省市(县区)、行业企业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教学)标准内容,中职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落地实施基础性工作:一是从与职业发展的衔接上界定专业的职业面向;二是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上提炼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三是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上确定课程设置及要求;四是从统筹各类课程设置及衔接关系上编制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五是从“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维度上调动全校力量落实实施保障;六是以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达成度为标准凝练毕业要求。[2]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治理性的价值追求
   教学标准体系(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彰显国家履行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责任,是指导和管理中职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3]国家、省级层面公布的各类教学标准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为中职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治理管理,也是灌南中专从严格实施执行框架(国家教学标准体系颁布的框架)、推进方案消化式实施(省级层面研制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再到人才培养方案校本化转化(在科学性、规范性的框架内进行)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中职校要切实把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作为学校治理管理的核心任务,落實人才培养方案治理性工作:一是体现国家意志,贯彻党与国家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契合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是体现校企协同育人,坚持产教融合,促进就业创业。四是强调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与系统培养。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诊断性的价值追求
   中职校教诊改是以学校主体决策为中心,包含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类评价的“全过程诊断融合”,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时刻监督、有效介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诊改”管理,也是灌南中专以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所坚持的价值追求。
   教学标准体系是中职校质量监控的窗口。教诊改是以中职校为主体开展的质量提升、自我革命的行动工程。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诊断性”工作,一要诊断培养目标的“达成性”,保证培养规格,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诊断课程规范设置,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三要诊断学时、合理安排,确保最低总学时数要求与各类课程规定学时占比;四要诊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和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五要诊断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六要诊断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书证衔接和课证融通,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内涵诠释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素的诠释
   要素是对方案本质属性的清晰表述。从国家教学标准层面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涵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10个要素。从省级层面诠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涵要素主要包括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名称,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含毕业要求),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时数、内容、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基本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等11个要素。灌南中专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满足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以省级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政行企校协同研制19个专业具体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按法定程序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严格实施。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特征的诠释
   特征是方案多维特性的抽象结果。观照国家、省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内涵,其主要特征一是标准性和规范性相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刚性与指导性相融合,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是刚性框架,要严格执行;省级层面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中职校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与指导性教学文件的蓝本。三是关联性和贯通性相融合,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保障,具有关联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还要体现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要求,1+X证书制度试点的书证衔接、课证融通等继续学习、终身成长要求,具有贯通性。四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相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源的变化适时调整和修改。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程序的诠释
   程序是方案制订的途径。灌南中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划与制订。依据“国标”规定与省厅方案制订意见,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具体工作方案。二是机构与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方案制(修)订工作。三是调研与分析。做好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产业发展趋势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调研报告。四是研制与审定。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对省厅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将所得结论提交校党委会议审定。五是发布与更新。对审定通过的实施性培养方案,按程序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布执行,并建立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监管策略
   (一)行政驱动,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认同度
   认同度是谋求师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价值共识。以灌南中专建设省级“领航计划”学校为例,学校统一思想,以育人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确立了在“标准”与“规范”上引航,以行政力量驱动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管策略。一是教学标准(方案)文本的研读。编印《国家、省教学标准文集》电子文稿(同时编写部分纸质文稿),组织校长室会议、教职工会议、处室系部会议、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等,多层面、多批次、渗透性、螺旋式地开展研讨与解析,做到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处处有标准,每位教师手中有标准,备课上课对照标准,检测反馈参照标准。二是组织关于教学标准(方案)实施的培训。按专业大类设置教学标准解读与实施模块,聘请校内外专家巡讲、专项培训,系统研习(讨)省厅教学标准体系内涵,从而把握省级教学标准体系与国家教学标准、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标准上下衔接、承上启下的关系,吃透省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内涵,了解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提高教师对教学标准掌握的透彻度。三是教学标准(方案)实施的校本化。在省内外专家指导下,学校、处室(系部)、教研组(备课组)分工合作,依照国家、省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规定,制定校级层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相关校本化标准,推动区域形成校级层面的“用标”竞争。四是教学标准(方案)实施的督改。成立“学标、贯标、用标”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督查处室、系部、教研组与教师落实教学标准的情况,提高教师对教学标准应用的精准度。
   (二)回归教学,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落实度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回归教学,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樣等问题。在这方面,灌南中专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回归教学监管策略:一是把握用标意义,提高思想站位。按照既定的课程标准和规范开展教学,以弥合地域、校际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缩小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二是规范教学管理,减少随意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是课程结构、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与递进关系。学校借助教学常态督查与抽查,对标找差,杜绝“四课”(开课、备课、上课、评课)的随意性,克服中职校教学“跟着感觉走”的顽疾。三是构建“大思政”课程格局,开展“三全育人”。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四是打造团队“金课”,增强课堂吸引力。深化“三教”(教材、教法、教师)改革,分年度打造名教学团队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打造特色课堂。五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通过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实施,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规范、引导教师自觉地在课前、课中、课后对照课程标准“找差”,根据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六是开发教学资源,内化标准。研发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等。
   (三)诊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达成度
   构建常态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的教诊改运行机制,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灌南中专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诊断改进监管策略:一是构建教学质量诊改保障机制。成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校、系、学生三级质量监控队伍,教学督导与教育督导相结合,常规督导与专项督导相融合,督教、督学与督管相联合,过程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相配合,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加强教学质量诊改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师贯标专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培养方案实施标准、课堂贯标教学标准、考试考核评价标准等),基于制度和标准管理、办学、监督。三是推进教学质量诊改信息化机制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目标管理—信息采集—监控管理—质量评价—反馈调控”的教学质量监控闭合系统,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四是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质量诊改评价标准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质量评价标准,确保产教融合“三对接”;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确保课程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双师”队伍质量评价标准,确保“双师”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实践、反思与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69-71.
   [2]江小明,李志宏,王国川.对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5-9.
   [3]王继平.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2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