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个时代的悲剧——祥林嫂死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凤兰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在一个爆竹声联绵不断的“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我们在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同时,不禁掩卷沉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祥林嫂的死呢?
   一、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
  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在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毒害,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当祥林嫂被她婆婆带人强行绑回去时,鲁四老爷连用了两次“可恶!然而……”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对祥林嫂偷跑出来的行为表示厌恶,对她不守妇道,不安心在家侍奉婆婆感到气愤。鲁四老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表面上是施舍者、拯救者,但骨子里却隐藏着对祥林嫂敲骨吸髓的剥削。在那个把人不当人的年代,当她的全部能量被榨取干净后,她像狗一样被主子赶出家门。
   鲁迅说祥林嫂是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玩物”。她是一个“玩物”,她是一个被人看得厌倦了的玩物,但从来不是一个“人”。鲁四老爷在地位上的蔑视、物质上的盘剥,并不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以他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对人精神上的毒害才更令人发指。他们所谓的“祭礼”是那么的神圣、庄重,以至不能容忍在他们看来“不贞洁”的女人。“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祥林嫂所抱有的希望彻底地坍塌了。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在祥林嫂婆婆的眼中,她可以随时被宰杀、变卖。正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当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和孩子相继离她而去之后,“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封建社会的妇女,嫁夫随夫,夫死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可以看到,是封建的社会制度把她推向了绝路。
   文中的“狼”出现在春天,结合时代背景:那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可以说是社会的“春天”,然而“狼”毕竟未离人们而去,它时刻在准备着残害幼小的生灵,把幼小的生灵“五脏都给吃空”。而这“狼”不仅指野地里的狼,是否也象征着残害新生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呢?可以如此联想:“狼”一般的封建礼教把幼小的生命变成了躯壳,而变为躯壳的人怎么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呢?祥林嫂不就是这样吗?在生活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在人们鄙视的目光中,她终于离开了这个她如此不舍的世界,到了梦中另一个温暖的地方。
   二、大众的愚昧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她遭到了丧夫失子之痛,又回到鲁镇的时候,她的惨痛经历得到的不是同情和理解,而是鄙薄和厌弃。人们刚开始的寻求新鲜、猎奇的心理,表现出可以听她讲完自己的故事,但有谁是真正地理解、同情她的呢?从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来分析,受到深重打击的她,内心由于缺乏关爱而情感是无法满足的,这种情感是真正的同情和同理之心。“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他們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她的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关心她的人,她感受不到一丝来自他人的温暖,她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所以,鲁镇上人们的冷漠是导致祥林嫂最终毁灭的推手。
   在周围这些冷漠愚昧的普通人中,不得不说的是柳妈。柳妈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大“善人”,对祥林嫂的命运不但没有给予同情,反而冷嘲热讽。和祥林嫂一样,柳妈是一个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她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成为了统治者的帮凶,再去愚弄、麻痹他人,真是愚昧之极。看看柳妈为祥林嫂出的主意——捐门槛,不但没有拉祥林嫂一把,反而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三、以“我”为代表的新青年的软弱无力是加速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作品是以倒序的叙述方式展开的,文章一开头,渲染了鲁镇“祝福”的热闹气氛,以“我”的视角,审视了鲁镇的社会环境和鲁四老爷其人。在“我”的眼里,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鲁镇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百无聊赖”,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断定,“我”是一个觉醒了的有良知的新青年,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我”有清醒的认识,但“我”无力去改变,更不用说去挽救濒死的更为弱小的祥林嫂了。
   但祥林嫂对“我”是有期待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我”本应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但是“我”太软弱。对于祥林嫂向我提出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不仅没有给予正面的有力的回答,而是表现出退缩和不安,“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我的回答是,“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的一个“说不清”,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一方面,她死之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另一方面,她死之后,可以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阿毛了,在她内心的矛盾冲突中,她选择了死。另一方面,她对“我”的期待与“我”的软弱无力的外部矛盾冲突,直接加速了她的死。
   当然,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引发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客观原因。比如,祥林嫂的人生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都是在深山老林,贺老六的伤寒病、凶残的狼,都是给祥林嫂致命打击的罪魁祸首,这些自然灾害也时时对下层人民的生活造成威胁。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但是这些完全出于自发的,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在旧时代的背景下,她不可能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有清醒的认识,她也无法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这也是鲁迅塑造祥林嫂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真正意义所在。
  王凤兰,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4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