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颖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作的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创新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兴起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大面积普及。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切实发挥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发展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初中生;创新实践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并且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不断创新,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它的设置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白,知识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不是孤立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 以探究为中心,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探索真理,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将科学家经历的探索活动再次重演一遍。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严重偏离,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难以实现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这就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实践探索,获得灵动饱满的知识。教师要在认识活动意义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通过外部的实践操作,实现内部的主动发展,从而实现认识的深化,让学生不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經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还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生活中的仿生设计》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明白仿真设计的重大意义,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仿生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长期过着两点一线的学生、家庭生活,对仿生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仅有的知识经验也是从有限的教材中获取的。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丰富学生了解仿生的途径。如在教学的一开始,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鲁班发明锯子》的小短片。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仿生就是仿照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并用它们的这些特征原理设计出新工具。仿生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创造出适合不同功能、不同范围、不同需要的工具。有了对仿生理论知识的初步了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见过生活中的仿生设计。在讨论中有的想到利用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仿生出雷达;有的想到利用水母的耳朵结构和功能,仿生出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还有的想到利用蛋壳的形状和功能设计出薄壳建筑……教师依次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对仿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趁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仿生设计。这一活动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动力,他们就地取材、合作商讨、分工协作,创作出很多新颖的作品来。如仿照刺猬的结构和功能,他们设计出“怒发冲冠的刺猬笔筒”,将一块黄褐色椭圆形的木头雕刻成刺猬的形状,并在其背上凿出与铅笔粗细相同的小洞。就这样,一只笔筒诞生了;还有的组仿照甲壳虫的外形设计出甲壳虫小汽车……就这样,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不仅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 以生活为依托,让活动回归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活水源头,任何一门科目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可以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成为他们受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的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学生的经验支持。另一方面,活动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消除新知识学习带给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拉进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增进他们对知识内容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动机。让活动教学“回归生活”,使知识不再成零散状、孤立状分布在学生的脑海里,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知识体系。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蕴含着知识,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不仅如此,生活还是创新的发源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通过不断挖掘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操作、感知、理解、体验,为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教学《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同一地方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典故、传统美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课件、视频等,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经过广泛地生活调查,学生收集了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有民歌、剪纸、游戏等。丰富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教学到这里,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会流于表层,文化深刻的内涵他们可能无从感受。脑海里关于文化的定义仅仅是几首歌谣、几张剪贴画等。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激起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教师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展示出来。如民俗歌谣要唱出来、剪纸要亲自动手剪出来、民俗游戏要玩起来……这下教室沸腾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实践创作,在创作中他们对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民俗游戏小组在对传统游戏“跳橡皮筋”的展示中,创新出新的玩法,他们将跳绳当作渔网,设计了“捕鱼”游戏、还有的将跳绳设计成“关卡”,设计出“闯关游戏”……民俗歌谣的学生创编歌词,将流行歌曲穿插其中……剪纸的小组创新出不同的剪法。在实践创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民俗游戏的学生发现跳绳这一游戏可以锻炼人的弹跳力,并且手臂的支撑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还有合跳中的合作能力、思维的反应能力等等。由此深刻地明白民俗游戏的魅力,从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升起由衷的敬佩。就这样,在创新实践中学生的文化情感得到有效的渗透,落实情感教育的目标。   三、 以体验为基础,感性与理性的和谐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活动本身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分析、讲解,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边缘化、片面化,他们往往通过机械的背诵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很难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丰富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抽象、概括,达到综合理解,实现横向和纵向发展。
  例如,在學习《参与禁毒宣传活动》一课时,考虑到初中生对毒品的了解知之甚少,为了让他们对毒品的种类、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带泪梨花之美丽重生》影视剧的精彩片段,用这种图文并茂、音形兼具的方式让学生对毒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并结合影视剧向学生介绍毒品的种类,冰毒、咖啡因、摇头丸、K粉等。然后让学生从影视剧中归纳出毒品的危害。视频中有为了追求艺术而吸毒的年轻人,最终毁灭了自己;有禁不住诱惑而吸毒的中年人,最终毁了家庭;还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进行毒品交易的毒贩,给社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危害社会。“既然毒品有这么多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吸毒?”一句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为了帮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其中有未成年人因为对毒品不了解而吸毒的,有明星为了刺激灵感吸毒的,还有运动员为了荣誉吸毒的。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对毒品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意识到毒品容易成瘾。一旦沾上很难戒掉。有了对毒品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如果有人让你吸毒,你该怎么办?”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归纳出拒绝毒品的方式,这些方式不是教师讲给学生的,而是他们自己根据实际生活想到的,如偷偷报警、找借口溜走等。并且还创编出许多戒毒的顺口溜:“吸食毒品,害人害己……。”
  四、 结语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开设有意义的活动课程,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柏灵.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A].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论文集(七)[C],2019.
  [2]张蕾.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3月会议论文集[C],2016.
  [3]黄佩琳,成永新.成长,需要熟悉脚下那片土地:武威历史文化资源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4).
  [4]黎东明.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新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6).
  作者简介:
  张颖,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9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