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培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纪庆群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测量类实验和验证类实验,作为基础性的实验项目,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实验思维。基于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文章总结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初中物理实验教育的质量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深度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在目前的教育中,发现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存在问题,不但降低了理论教学质量,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在今后的培养工作中,要合理升级现有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案,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同时也可以建成新型教育工作路径。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培养现状
  (一)实验教育重视度不足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涉及多项教育内容,方可让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质量升级,之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实验教育方法,让取得的实验教育方法的质量得到保障。在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学校、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认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度较低,同时学生会将物理实验过程看作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并未经过预习,甚至对验证性实验的理论基础不了解,即使教师再努力,学生接受的实验教育也是事倍功半。
  (二)实验教育完善度不足
  实验教育的完善性是指学生经历实验操作后,一方面加深知识理解,另一方面构造知识体系,避免出现知识的不对接问题。当前的常见问题是,教师按照教材中的知识点向学生讲解理论,而学生不具备知识体系建设意识,在实验教育中,也会根据各模块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参与实验,由于这两者都处于知识点的相互脱离状态,所以学生的综合化思维建设力度不足。
  (三)实验教育方法落后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多年间并未采用新型方法,原有的方法一种是课堂演示,另一种是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演示通常是限制于小型实验,比如示波器操作、音叉演示等,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实验主要是电力学的相关实验,如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前者的问题在于,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各类物理实验设备的操作,后者只是验证几个固定知识点,失去了物理知识的融合使用观念,导致物理实验在学生看来可有可无。
  (四)实验教育创新度较低
  初中物理实验本质上要让学生具备安全思想、设备的操作思想、设备用途的验证思想等,本质上由于初中物理实验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所以各类思想的储备只是最为基础的阶段,之后参与学生的知识验证工作。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虽然能够完全按照这类指示性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多年间并未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或者教育设备,自然无法通过物理实验教育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建设。
  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培养工作方法
  (一)教育重视程度提高
  在物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过程中,需要学生、学校、教师都同时变革观念,从物理实验入手获得相关理论,而不是在讲解了各类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验证,可以说在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中,真正是按照物理学的发展得到最终结果。在教育过程,教师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各类基础性的理论,之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解该过程中所能够得到的物理知识。
  比如对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透镜章节,包括凹透镜和凸透镜,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教师让光源位于凸透镜焦点,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操作,在得到的实验结果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一致时,让学生测量透镜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并记录该参数,之后移动光源,在大于记录参数和小于记录参数的范围内移动,观察在屏幕上的成像形式。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在记录的参数点上,光源经过透镜之后无法成像?”当然由于学生未经过预习时,学生自然无法得到理论结果,之后教师引导问题:“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透镜的作用,光源发出的光会铺满整个屏幕,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为何?”学生自然能够意识到是透镜的作用,导致光线出现了折射效应,之后教师说明,“透镜有一个特殊的点,这一个点并不是在透镜本身,而是在透镜的外侧,这个点的名称为焦点,焦点距离透镜的中心点长度为焦距”,学生理解了这一基本概念后,则可以通过之后的验证模式了解光源在焦距之外和焦距之内的成像变化模式,加深了对焦距知识的印象,另外由于采用了这一引導模式,学生的思维已经从验证性思路转变成了探索性思路,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会大幅度提升。
  (二)教育完善程度提高
  在教育完善程度的提高过程中,并不是教师让学生完全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和内容参与各项物理实验,而是要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形成路径化的知识使用理念。比如在串并联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实验室后,根据桌面上提供的设备,直接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提高该电路的复杂度,通常大多数学生会采用串联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会使用并联模式串接,在固定之后,向学生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让学生测量电路中灯泡两端的电力参数,让学生直接找到各类参数之间的关系,该过程中教师要学生讲解误差的处理模式,比如给出的数据误差在5%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则之后能够更好地体现最终获得的结果。在后续的工作中涉及电阻讲解时,则需要让学生再次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电路上接入滑动电阻器,并调整该变阻器的工作状态,同时测量电路中的相关参数,之后让学生根据获得的数值直接计算灯泡的电阻值,学生计算的结果中,滑动变阻器不同状态下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同,则灯泡的电阻自然也不同,此时学生通常会产生疑问,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灯泡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电阻,而是会随着流过电流的变化,在电阻方面也出现一定的变化,并且向学生讲明在做题过程中通常不考虑灯泡阻值变化,该方法使用过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在物理实验中,通常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干扰,以提高思维的缜密程度。   (三)教育方法科学选择
  在教育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借助当前已经开发出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实验教育成果的提高,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实验室处理规范、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等,让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认为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掌握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并且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教师主要是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对接。在课后教育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处理相关数据,并且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效果,比如对于上文中提及的串并联电阻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在课前教育阶段让学生能够了解需要使用的电路设备,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相关测量结果,课后阶段让学生处理各类参数,并在后续的课堂教育中向学生讲解该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后续的处理方式。
  (四)教育方法创新分析
  教育方法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在物理学习思维上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建设新型工作思维。比如在初中物理的弹力章节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设施为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主体构造为弹簧,而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胡克定律。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使用阶段,让学生具体操作该设备,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某物块的重力时,教师提出问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显示该物体的重力,那么这一显示数字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学生自然很容易得到结果是弹簧被拉长,最终显示重力示数,之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既然弹簧拉长就能够得到重力示数,根据牛顿第一定律,重力和弹簧受到的外力大小相等,我们现在命名弹簧的这一外力为弹力,那么是不是说重力肯定等于弹力呢?”学生只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研究会给出肯定答案,此时教师则要给出明确的结果,“重力其实并不一定等于弹力,为什么呢?”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会认为力的方向不同和弹力的方向并一定在垂直方向,该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分析了知识的使用方法。
  (五)教育路径综合规划
  教育路径的综合规划中,核心理念是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转变成探索性实验,从而让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可以全面建设,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入的物体并达到相关结果,同时解释需要使用的各类理论知识。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用一个易拉罐,通过相应操作让声音的频率较高?”该问题并不是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师给出的方案是在易拉罐的底部钻孔,另一个开口端剪除,在开口区设置夹子,将该易拉罐使用细线在两端分别固定,在易拉罐的底端和旋转方向垂直时,该拉罐转动则能够产生极高的声音频率,教师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其中讲解其他的物理知识,包括离心力、重心、万有引力等,这类知识作为扩充性的知识,并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该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也扩宽了学生的思維,让其能够更好地探索日常接触事物中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设施。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包括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方法落后、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导致最终取得的教育效果较差。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更为重视实验教育工作、教育路径的综合规划、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等。
  参考文献:
  [1]贾红平.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72-173.
  [2]梁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6):65.
  [3]赵福增.试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04.
  作者简介:纪庆群,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翠园东晓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4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