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小琴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 渗透;实践;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90—01
  一、发挥游戏精神, 在教学课程中充分融入游戏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迈向小学教育的进阶阶段, 此时的教学成果将直接影响幼儿往后的学习态度。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 大部分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所设置的游戏也偏向系统化, 不仅限制了幼儿的发展空间, 还严重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欲, 减弱了幼儿的好奇心。 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也不利于课程游戲化的推进。为此, 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是顺利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前提。作为教师应当以幼儿的立场展开活动, 放手让幼儿自由地成长, 给幼儿创造自由的空间, 培养幼儿养成自主乐观、敢于表达的精神。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精神,将游戏更好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可设定明确的游戏主题——神奇的小鸟, 在这项活动里,以观察小鸟活动为主,幼儿既能学会分辨小鸟的特征, 还能掌握小鸟的饮食规律, 从中锻炼了幼儿的模仿能力并培养其照顾人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不同时期, 以锻炼反应能力的“丢手绢”游戏激发幼儿的大脑活动, 在“起、蹲、跑、丢”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的综合协调发展;另外, 还可以设置情景游戏进一步充实课程, 如“红绿灯”游戏规则是喊“红灯停”口号时要求幼儿站立不动并加以说明红灯停的原因, 而喊“绿灯行”口号时则告诉幼儿要快速通行, 一方面既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 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幼儿自我约束的能力, 促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秩序。课程游戏化能够使幼儿通过不断的参与游戏过程在课程内容中充分感受游戏精神, 继而全面提高自身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中学会领会和接收别人的意思, 逐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开辟游戏专区, 增强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性
  幼儿对事物的新鲜感保持度较低, 再加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不够坚定等特性, 往往很快就丧失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现象,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与个性特性设置专门的游戏专区, 开辟一定规模的游戏场所, 并按游戏大小划分区域。 如大型游戏区内可包含有滑梯、秋千架、木马、摇椅等;小型游戏区可以按游戏种类设置分类, 如积木区、手工区、画画区、益智区、拼图区、游戏区、童话区等。为了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还可以开辟专门的阅读区,方便幼儿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以课程游戏化为指导, 在游戏专区里每个区域可按照游戏的特色放置五花八门的辅助道具和小玩具, 带领幼儿掌握每个区域的独特之处, 增强幼儿区域活动的能力,同时提升其认知能力。例如在手工区,可以让好动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 尽情发挥想象力, 提升动手能力;在童话区,可以设置大量的童话游戏, 按照相对应的教学课程布置周围环境, 为幼儿营造美好生动的童话世界,有助于培养幼儿产生亲近幼儿园的情感, 消除抵触心理;也可以带领幼儿在画画区进行颜色填充, 帮助幼儿认识物品、人物和颜色等基本知识;还可以利用积木区、益智区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分组游戏, 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房子的搭建、回答益智区内的问题等, 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总之,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的愿望, 为幼儿的成长发育提供健康平台, 并不断提升幼儿对环境的认知意识, 进一步强化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功能。
  三、结合游戏因素, 强化非游戏活动的游戏化体验
  强化幼儿游戏体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让幼儿参与整个游戏过程, 包括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任务分配以及游戏的设计、道具的制作、材料的准备等, 同时可以利用充满游戏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对游戏活动的感受, 使得非游戏的活动也能游戏化。如教师可利用日常的进餐玩一些有趣的小活动, 在吃饼干时, 比赛谁咬得形状最多。又如,在手工课程中, 游戏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类玩具、道具和辅助材料可以在课程中实现, 因此可以利用纸盒、布条、泥巴、塑料板等自制成所需的道具和工艺品, 而自制的玩具更能得到幼儿的喜爱。并且在引导幼儿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分享环保理念, 幼儿有了直观的游戏情绪体验, 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通过实在的满足感体会游戏的快乐。
   这样一来, 不仅全面贯彻了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目的, 而且还能赋予非游戏活动拥有游戏特性, 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喜爱。
  编辑:王金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