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海琴

  【关键词】 语文课堂;学生;主人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52—0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读、尽情地说、好奇地问、自由地议,扮好“主人”这一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抓住读、说、问、悟、议这四个关键环节,优化施教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感知理解、说话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必须做到:一要保证“读”书时间充足。小学生是一群以无意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一节课里读(朗读与默读)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二要体现“读”的形式多样。一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读”,避免单调枯燥的训练僵局。二是由于教师导读的对象、教材、目的不同,也将决定“读”的形式多样。三是要体现全体性,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给每一名学生出彩的机会。只有人人得到训练,才能个个得到发展。四是要体现层次性。读的层次表现为: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培养语感——精读熏陶情感。教师在平时训练引导上让学生“拾级而上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二、引导学生深刻地悟
  语文教学最大的学科属性,在于其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巧妙融合,如何让学生精准感知文本背后的东西,体悟作者通过文字、修辞等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对此,教师可以巧用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步步探究。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一是文中的“巴望”是什么意思?二是农夫巴望什么?三是他采取了什么方法?四是结果怎样?学生读完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分析句中“好像”“焦急”两个词语的关系,体会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的急切心情。接着提出农夫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认为力气没有白费,他的根据是什么?结果怎样?你认为农夫的力气白费了吗?为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好奇地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会使创造的心灵受损。因此,教师要尊重與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每个学生养成善于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学生碰到了以下问题:1.蔺相如是勇敢的人,对亲王都敢以死相逼,为什么避而不见廉颇?2.他是不是有什么把柄在廉颇手里?接着笔者继续鼓励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下面请你们通读全文,积极思考,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达到自己解决课文主要问题的目的,使学生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被激发,实现生成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自由地议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辩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不要压抑学生的求索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辩论,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闰土知识多,有的学生认为“我”知识多,同学们,你们认为谁的知识多呢?这样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使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了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精彩而有智慧的语文课,在于学生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学生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形成终身受益的方法,为以后进入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5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