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澄心立美”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对儿童美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从“美”出发,以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哲学“澄心教育”为基点,开发了“澄心立美”课程,链接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未来,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让儿童从了解“什么是美”走向“成为美的人”。
  【关键词】儿童美育;澄心立美课程;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0-0036-02
  【作者简介】解自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校长,高级教师。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始终秉承“澄心教育”的办学理念,澄心清意,积极构建贯穿学校教育全程的“澄心立美”课程体系。澄心立美,澄心引导课程在水平方向不断向前,不断贴近儿童;立美引导课程在垂直方向不断向上,不断向美。
  一、课程源起:向儿童发出“美”的邀请
  1.“澄心立美”因何出发。
  儿童是需要美的,美唤醒儿童生命中至高至善的情感。教育需要美,美丰富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美,归根结底就是儿童的美,儿童的美让教育绽放生命的本真,美带来创造。没有美就不会有教育,更不会有教育的创新。“澄心立美”,澄心者,清心凝思,是对教育内在品质的追求;立美则是“澄心教育”对外在展示的体现,澄心以育美,澄心以立美。以美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
  2.“澄心立美”课程何解。
  “澄心立美”课程关注儿童的感受,让美拥有儿童的偏好、儿童的理解,用儿童自己的句子去表达他们感受到的美。在课程实践中,充分解读儿童的“句子”,找寻儿童感受“美”的原点。以一种尊重的姿态,一种呵护的意识来描述、保存这份美,在学习课程中,儿童的天性在天真、活泼、真诚中绽放。
  3.“澄心立美”走向何处。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育的核心是创造,因此,“澄心立美”课程应突破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复制”与“粘贴”,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培根铸魂。远离功利心的驱使,从美出发,走向未来。
  二、价值诉求:让儿童的“美”立起来
  1.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
  “澄心立美”课程立足于审美知识,为儿童审美素养夯实基础,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因此,审美知识的学习也绝不等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课程从儿童审美的感知体验出发,重视在实践中让儿童感知“美”。
  2.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澄心立美”课程的核心,具体是通过感受、理解、实践的形式对儿童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进行培养。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澄心立美”,要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澄心立美”,是培养儿童“艺术”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是让儿童过诗一样的生活,而不是让每个儿童成为诗人,让生活流淌舒坦的音乐、优雅的舞姿,而不是让每个儿童成为音乐家、舞蹈家。
  3.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
  “澄心立美”课程的核心在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铸魂育人是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根本指南,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影响着儿童人生志向的建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澄心立美”课程内容广泛甄选高质量、有内涵的作品,为儿童审美奠定第一步,从“美”出发,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趋向高雅,审美观念符合核心价值观,从“美”升华,对儿童的一生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课程架构:讲述“美”的故事
  1.美+学科。
  美+学科强调了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美育的任务,每一门学科都很美,语文学科的文字之美,英语学科的异域之美,美术学科的色彩之美,音乐学科的韵律之美,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之美,每一门学科都能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同时,我们以美育统领学科,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找到美育与各学科间的共通点,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把各学科的教學内容整合融通,以真实问题为引领,以任务项目为驱动,开展跨学科美育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儿童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
  2.美+生活。
  浸润美的教室“小课堂”。教室是塑造儿童美的重要载体,儿童在课程学习中感知美,在课程活动中体验美,在课程实践中创造美。“澄心立美”开发专题审美课程群,如“色彩漫步”艺术主题课程,通过水粉画、油画、装饰画等方式,以色彩的温度、色彩的语言等,让学生深度了解世界的各种色彩及色彩的各种意象。
  流淌美的学校“中课堂”。美丽课程也要美丽校园,通过校园文化、环境之美的建设,让儿童在校园内发现美,引导儿童迈开双脚,打开教室走进校园,并通过科技节、创造节、艺术节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
  创造美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儿童从知到行。走出校门,将美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依托中国传统佳节开展“佳节赏析”课程,让儿童观察节日中各地习俗的异同等,传承中华文脉。
  3.美+技术。
  技术为课程赋能,技术是美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未来的教育环境,未来的教学方式,未来的教学结构,也影响着美育的效能。有效利用技术服务于美育,突破了传统的美育仅限于学校的弊端,让社会资源尽可能融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美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7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