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博”入手,由“约”入心,构建“博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主张“博观约取”“以约驭博”的治学方法。细细品味其深刻内涵,语文教学不也应遵从此道?引导学生由“博”入手,撷取、存储丰富的素材;由“约”入心,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组织言语实践。从而构建寓丰富于简约之中的“博约”课堂,从根本、核心处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罗之多目,张罗求鸟
  “学之要于博也,所以为知类也。张罗求鸟,得鸟者不过一目;以一目为罗,则鸟不可得也。然则罗之多目,所以以一目的也。”以上这些观点说明章氏治学时非常重视博取,认为“博”是“约”的基础。为了达到“得鸟”的目的,不得不“罗之多目”。“博约”课堂的语文学习必须扩大视野,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获得阅读积累以及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 以一例带一类。教学中,让语文知识产生联系,以一个例子引出一种类别,通过对照比较、整体存储,促进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转化。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一课的教学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一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二是体会习作的乐趣。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富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时,展开如下教学:(1)引导学生自读并思考——大自然中花是植物,课文中称他们为花孩子,肯定和平时不一样,找出富有新鲜感的语句。(2)学生汇报交流,聚焦花孩子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及穿着衣裳冲出来的句子,感受花孩子快乐、兴奋的心情。(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跑”“跳舞”“狂欢”,想象花孩子和小朋友一样,碰到高兴的事会蹦、会跳、会跳舞、会狂欢;抓住“穿”“冲了出来”,想象既要打扮,又急着想见妈妈的花孩子。(4)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这样的句子为什么让人越读越爱读?结合上一篇《大青树下的小学》抓住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学习方法,完成课后第二题作业,感受拟人句的神奇。(5)设置语境,想象清风一来或蝴蝶一来,花孩子们又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拓展运用拟人的写法。此片段教学,遵循儿童语言获得规律,利用课文“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目”,在多层次品悟、多角度揣摩中,引发学生对拟人句的深层感悟和表达密妙的探究,即“罗之多目”,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拟人句的感受与运用能力,达到“得鸟”的目的。
  2. 以一篇带一本。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以一篇带一本,以量的积累促进能力的提高。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节选自作家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在教学中,当学生從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中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性时,教师以趣味作为连接点,先出示课后“选做”,并设置悬念:“在刺猬身上,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想不想看?”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接着链接也是讲述刺猬故事的《击退大老黑》,让学生读故事,谈有趣句子。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展示宗介华的散文集《会飞的伙伴》的目录。通过让学生根据目录猜一猜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当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被激发起后,教师再适时公布书名,发出阅读邀请。这样,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引向其他文章的阅读,再引向整本书的阅读,使课文功能从“例子”向“引子”转变,使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一体化增量提值,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有效延伸。
  二、以约驭博,以一持万
  章学诚在《答客问》篇中明确提出:“多闻而有所择,博学而要于约。”不难看出,章氏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约驭博”。语文教学也应有所聚焦,在文本中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能够撬动整堂课的支点,构建“一线串珠”“举一而万目张”的“博约”课堂。
  1. 探寻一种表达辐射全文。“博约语文”拒绝碎片化阅读,提倡从文本的整体性中探寻语言结构的规律与奥妙,以一个表达之道“约”出辐射全文的学习方法。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为例。整体阅读全文会发现,本文场景描写中多处运用反复的写法,表现母亲的艰辛和不易,表达母亲对子女、对家庭的无悔付出。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反复”来辐射全文的学习。(1)出示描写工厂场景的片段,让学生自读并思考——第一次看到母亲竟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2)这段中有一个词(七八十)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进而习得方法。(3)当“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在那个角落,“我”又看到了哪一幕场景?引导学生聚焦反复,找出运用反复的语句,圈画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说说自己的体会。(4)汇报交流,小结:5个“七八十”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3个“我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劳累,4个“立刻”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拼命。这就是“我”的母亲,尽管她这样劳累,但她仍拼命地干活。(5)在此顺势引导,出示第29、31自然段,引发思考——此时母亲“这一掏一塞”的仅仅是钱吗?不仅仅是钱,那还是什么?母亲塞给“我”的是希望,是爱,是母亲的一片情怀,是4个字——慈母情深!
  2. 寻找一个支点逐层深入。语文教学不能蜻蜓点水,在语句的表层浮光掠影,要领着学生做“用心一也”的蚯蚓,也就是从“博”中看到“约”,从表面深入内核,实现深度阅读。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中“天空的珍藏”(第3~8自然段)这一部分时,一位教师就整合该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本课的课后练习,紧紧抓住“奇妙、有生命”这一支点,展开如下教学:(1)默读第3~8自然段,把感受到的天空奇妙的句子画下来。(2)分板块交流。a.太阳板块——首先用抓关键词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感受充满生命力的朝阳美和余晖变幻的夕阳美;接着将朝阳和夕阳的描写进行对比,感受同一事物在同一天里变化的奇妙。b.云和雨板块——首先抓住关键词“雕饰”“奇妙的形状”“奇妙的故事”“又黑又重”等来想象云的形状变化,感受云在不同天气里变化的奇妙;接着将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水洼进行对比,感受事物形态变化的神奇。(3)发现写法。a.天空中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是怎么写出它们的奇妙的?出示课后“小练笔”中的前两个句子。b.对比思考:水洼、群星这两个不同的事物,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把大自然中的事物,联想成大家都熟悉的事物,这份奇妙就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读起来特别有趣。(4)迁移运用。出示彩虹、闪电、月亮、雪花等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它们的奇妙。此片段教学,以“奇妙”为切口,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课文描绘的奇妙世界,深刻体会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并仿照例句,通过丰富联想,写出事物的特点和美妙。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博约”课堂提倡辩证处理“博”与“约”的关系,做到“博而能约”;同时强调这种“博”和“约”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言语实践的基础上,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生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2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