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形式下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伴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改革和推进,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发展和普及,这势必将推动高校生涯教育的更新和转变。以考量当前高校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为目标,分析课程教学效果,探索新高考下,高校生涯教育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实施研究”(SJGY20180115)
  [作者简介] 陈 燃(1982—),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54-02    [收稿日期] 2020-06-12
   当前,伴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改革和推进,自2016年起我国迎来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三次高峰。然而此次研究主体已经由高校下移到高中,这意味着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教育模式也日趋成熟。与此同时,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普及,势必将推动高校生涯教育的更新和转变。以往高校的生涯教育,首先弥补学生在高中时期对自我探索部分的缺失,之后才能展开对职业环境的探索以及未来成长目标的规划。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生对个人兴趣、性格、能力等自我特质的探索逐步加深,使得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生涯教育不再需要从零开始。因此,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需要结合当前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效,承接中学阶段的自我探索内容,将生涯教育进一步深化为学生对个人特质的理解和接纳,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外部环境的探索和规划。
  因此,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分析当前生涯课程在自我特质探索方面的教学效果,探索高中开启生涯教育后,高校这部分内容的调整方向。此次调查研究在大一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79份,问卷有效率为98.09%。
  一、课程整体满意度
  在课程满意度指标中,59.8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1.6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7.54%的学生表示满意程度一般;仅有0.96%的学生对课程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这些均表明在该课程开设的12年中,课程组已经基本摸索总结出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和提升。但同时,调研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课程“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说明该课程还有继续调整的空间和必要。
  二、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自我探索五个部分知识掌握度按照由高到低给予5~1分的评定。可以看出,整体掌握程度较高,均达到4.4分以上。微观上,学生对个人价值、个人兴趣两个部分的评分较高,分别为4.55分和4.52分;对个人技能、个人性格的掌握程度较低,为4.41分和4.40分。
  1.个人价值与个人兴趣两部分掌握程度较高,在于该部分教学中穿插大量互动式授课方法,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生动有趣、参与性高,能够在放松的游戏中流露真情实感,并且在分享中发现内心的向往和取舍。此外课程在每个互动之后,设置小组分享讨论,学生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凝练个人认知,也能够在对伙伴的观察中增加对其他兴趣、价值类型的理解。
  2.个人技能、个人性格部分掌握程度较低。其中个人技能探索涉及内容繁杂,且学生之间差异性鲜明。因此课程是通过案例研讨、成就故事分享等,将个人经历与技能特点产生联系,得出个人技能特点。这使得学生只能完成简要的归纳整理,无法在深入剖析中将主题内化于心。个人性格探索的教学是以MBTI性格类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四个维度对性格特点进行辨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性格类型、自己的性格倾向。这部分理论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并且课堂教学无法结合每个学生特点展开充足的解释和说明,使得学生认为“注意力的指向”“决策判断方式”“采取行动方式”等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三、解决实践问题的有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之外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成长困惑,调查显示:按照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度从强到弱依次是:个人价值观4.52分;个人特质综合4.51分;个人兴趣4.47分;个人性格4.45分;个人技能4.42分。这个情况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情况基本相符。学生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的需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个人特质综合4.58分;个人价值观4.55分;个人兴趣4.52分;个人技能4.41分;个人性格4.40分。
  1.个人价值观和个人特质综合这两个部分既是学生生涯探索的主要需求,又是他们解决发展困惑的主要依据。舒伯生涯发展理论提到:大多个体应该在15岁之前初步完成个人特质探索,此后才能进入职业探索期,对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和方向。新高考前这个时期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少接触到个人特质的探索。新高考改革后,高中陆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特质,但目前来看,高中时期的自我探索作用有限,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特质的测评与定位,至于更深层次的形成原因、内部关联、理性接纳等问题,仍旧是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重点。调查发现,长期的竞争式学习使得学生习惯于关注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这也导致许多学生逐渐形成以个人劣势比较他人优势的不当做法,最终使得他们难以积极看待自身不足,产生不合理信念。在课程中,教师使用多项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在众多价值选项中排查、筛选;引导学生描绘满意的未来生活景象,树立积极、正向合理的信念;幫助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自身特点,从更长远的角度接纳当前的不足。经过这些练习,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变得更加理性和灵活。
  2.个人技能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需求度较低,同时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性也最弱,这个数据出乎意料。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学生主要缺少的是社会环境中的生活能力,因此各阶段教育都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但调查数据显示,通过长期的培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得心应手,他们清楚自身擅长或是薄弱的领域,但却缺乏统领技能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再次印证了学生对价值观、整体自我认知的强烈需求。现实中,有学生清楚地知道自身能力优势,但受群体价值影响,仍旧选择与其并不适配的职业方向;也有学生学习努力,却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源于他对自身存有不合理信念;还有学生因为不善交际,而变得内向自卑,因为他始终无法接纳能力的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通过提升学生某项技能就能够得到解决,而需要帮助他们搭建链接个人与周边世界的桥梁,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层面、更长远的时间轴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思考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四、课程进一步完善方向
  1.根据需求调整不同部分的课时。通过调查数据看出,个人兴趣是规划方向的航向标;个人技能是落实行动的基准点;个人价值观是完成决策的参考依据;个人特质综合是悦纳自己的平面镜,这四个主题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高的需求度,可以在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个人性格部分在评分中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是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另一方面是性格主题相对独立,它在生涯发展方面与其他主题没有产生很好的交互作用。因而建议可以将该内容移植到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中细致讲解。
  2.增加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个人经历、体验、感受融合到课程知识点中,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课程可以进一步减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增加游戏体验、生涯访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教学之后的小组分享环节尤为重要:使学生参与其中的课程设计是为了激发其切身感受,而活动之后的小组分享才是凝练、内化学习所得的重要环节。通过“活动激发—交流分享”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发为人生负责。
  3.促进课程对当前行动的落实。生涯规划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人们当下的努力找到方向,因此生涯规划离不开行动,生涯规划课程同样应该促进学生对当前计划的实施。课程不能仅仅限于短暂的几十分钟教学时间之内,而应该扩展到学生课后的学习、休闲当中。可以将课后作业与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自主探索寻找答案,也可以改变传统试卷检测、报告撰写的考试方式,布置持续一段时期的行动任务,以实际的行动表现代替纸面的文字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传递“生涯规划需要付诸实践”的理念,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习惯的计划实施特点。
  参考文献
  [1]邵天舒.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22):136-137.
  [2]陈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延伸[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5):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6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