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微课程的实践与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微课程不同于以短小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它是针对幼儿感兴趣的某一话题或某一驱动型问题,师幼共同参与设计与实施,呈现幼儿主动学习轨迹的小型课程。该文以话题“恐龙故事”为学习出发点,继而构建思维导图、厘清活动目标,产生多元化、多选择的活动内容,在过程中,阐述班级微课程的实践与幼儿的学习轨迹。
  [关键词]班级微课程;深度学习;幼儿实践
  [作者简介]沈 彧(1982—),女,江苏无锡人,学士,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综合研训部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243-02 [收稿日期] 2020-03-16
  自江苏省实行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班级微课程的产生就是教师实践课程游戏化理念后的落地生根,目的是追随幼儿的学习兴趣,聚焦学习经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发深度学习的可能。本文以中班“恐龙故事”为例,从幼儿的角度思考课程、产生课程、设计课程,在活动中看到了幼儿的学习,看到了幼儿的发展。
  一、确定课程主题:从幼儿中来,捕捉幼儿兴趣
  1.话题的产生—源于午休时间的看书活动。班级微课程的产生可能是幼儿间的话题,也可能是师幼共同生活中的问题。微课程“恐龙故事”来源于一次午休时间的看书活动。一群孩子对一本恐龙书展开了讨论,大家谈到了恐龙的种类、习性等,随着谈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进来,看见孩子对恐龙如此感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了关于恐龙的故事,大家围绕“问题一:我可以提供哪些材料研究恐龙?”和“问题二:恐龙提问站”展开了讨论。经过一周的收集,恐龙王国诞生了,孩子们一有空就会到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驻足停留,或摆弄,或研究,关于恐龙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通过孩子们前期主动搜集恐龙资料的过程,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自主产生的话题充满了兴趣,并根据幼儿的讨论及时捕捉到了“恐龙”这一微课程研究的线索,也初步了解到了幼儿对于恐龙的认识情况。
  2.目标的确定—探究课程生成的意义。在和孩子们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研究的点很多,涉及很多内容。班级微课程目标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活动的生成要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能推动幼儿学习经验的积累,因此,师幼一起探讨并设计了三个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及生活习性;(2)让幼儿获得恐龙生存与灭亡的相关知识,引发幼儿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3)鼓励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呈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成果,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以及在游戏中协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课程思维导图:制定研究内容,清晰活动轨迹
  思维导图的介入让幼儿对当前研究的微课程的活动轨迹更清晰,让活动安排更贴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能实时追踪幼儿学习行径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思维导图,跟随幼儿研究的思维,根据他们的活动而改变。
  “恐龙故事”思维导图
  三、分组深度学习:多路径开展,注重过程探究
  班级微课程的活动开展考虑到幼儿本位,以幼儿在前,聚焦他们关注的问题生成活动,由他们自己把握活动的进程,以幼儿的经验、兴趣点为线索,因此,孩子们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生成研究小组,开展活动。
  1.第一研究小组:活动内容—神秘的恐龙。(1)恐龙调查:家园联手。幼儿和家长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全面、清晰地了解各种各样的恐龙。(2)我是小主播:恐龙知识我来说。孩子利用每天的晨谈时刻,和其他组的孩子们分享对恐龙的认识。在分享中,虽然有争辩的过程,有新的话题产生,但是,在思辨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恐龙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2.第二研究小组:活动内容—恐龙的秘密。(1)故事读书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信息涌現出来,他们开始借助于书本,展开研究。路径一:自主阅读。研究前期,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恐龙书籍,于是他们开始在图书角寻找恐龙的各种秘密。路径二:问题我来答。经过一周多时间的阅读,孩子们对恐龙的秘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了呈现这组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和其他各组孩子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引导小组成员对“恐龙提问站”的问题和同伴进行一次互动。(2)恐龙大揭秘。除了将研究结果进行集体分享,这组成员们还通过图画表征的形式将结果记录下来,呈现在墙面上,这样在其他时间,孩子们就可以随时相互展开交流,他们投入的积极性更高,趣味性也更强了。
  3.第三研究小组:活动内容—恐龙的灭绝。(1)绘制主题故事书。他们借助绘本、家长资源、视频等信息,不断印证自己的猜测,并且将猜想记录下来。在深入探究后,幼儿内在经历了经验的不断重组、拓展与调整后,借助作品的表达能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外显,因此教师收集了这些资料,部分呈现在班级主题墙,部分装订成了故事书,投放进阅读区,供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2)爱护环境宣传员。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恐龙的灭绝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于是他们通过制作爱护环境小海报、编排儿歌等形式向同伴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程融合渗透:倡导多维学习,助推深层发展
  在对“恐龙故事”的持续探究中,孩子们对恐龙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班级微课程是一个整合的课程,涵盖健康、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区域学习是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续。在区域游戏时,幼儿能更加自主、自由地开展活动,因此,恐龙的故事也延伸到了各个区角。从问题、兴趣点而来,追随孩子研究的脚步不断调整课程的活动安排,这就是班级微课程的意义所在。
  五、启示与思考
  1.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内在潜能。与园本课程来源相比,班级微课程更聚焦于幼儿,而且因为微课程具有生成性,没有固定的教材,这就需要幼儿发挥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所有能力、所有感官,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甚至家园合作,致力于微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这样,幼儿真正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   另外,從前期资料的搜集,到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生成区域等系列活动,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深度学习的状态一次次被激发。幼儿的积极人格与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是发展和积累幼儿的核心经验,而深度学习是促进幼儿核心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式。我们研究微课程的意义也在于不断挖掘幼儿内在的潜能,让幼儿获得自主学习、自由思考、深度学习的方式和机会。
  2.转变教师观念,提升专业素养。班级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式。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眼光放低,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及时分析幼儿背后的行为,又要对幼儿兴趣的变化适时调整活动安排,因此班级微课程的实施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不断思考和实践、提升的过程。
  3.丰盈课程内涵,引领学习多元。班级微课程不是单个活动,是整个课程观的建构,是幼儿与同伴、教师、家长等所有生活共同体共同经验的有机组合,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补充和有效延伸,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班级微课程是一系列活动的整合。
  班级微课程符合课程游戏化的精神,符合现代幼儿的培养特点,体现了幼儿主动学习、遵循个体差异、尊重课程开发灵动性等特点。它的开发,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诠释了现代课程观的理念,让课程学习走向多元,不再是一个幼儿园一本教材,使课程结构与形态更贴近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让幼儿学习看得见。班级微课程从幼儿出发,体现幼儿为本,是真正追随幼儿发展的课程。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 Micro-course: Taking the "Dinosaur Story" Campaign as an Example
  SHEN Yu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Division,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Liangxi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 Micro-course is different from online course with short video as the core. It is a small course that aims at a topic or a driving problem that children are interested in, and that teachers and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gether to present children's active learning traject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topic "dinosaur st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structs a mind map, clarifies the activity objectives, and produces diversified and multiple-choice activity contents. In the process, it expounds the practice of class micro-course and children's learning trajectory.
  Key words: class micro-course; deep learning; children practic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