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多元,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愈加开放灵活。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和实现毕业生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1915名西华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一对一个体咨询等实证方法,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和就业期望,提出一个课堂主渠道、两个实践大平台和政校家三方形成合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合理有效。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就业专项课题“新时期地方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GDJY2019-011)
  [作者简介]李 强(1981—),男,四川简阳人,硕士,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科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152-02 [收稿日期] 2020-03-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就业观念愈加开放灵活。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选择性慢就业等就业方式相继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
  一、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9年10月中旬开始,以西华大学在校本科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电子问卷调查表)一共回收有效数据1915条。涉及21个学院,工、理、管、法、经、艺、文、教等8个学科68个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就业指导课任课老师、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对调查问卷多方多次征求意见,精心编制,设计了包括就业认知(毕业选择、就业目的、就业价值观等)和就业期望(就业首选单位、就业首选地区、就业专业对口与否等)两大方面21个问题。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就业认知方面
  1.毕业选择:“毕业即就业”意愿不强。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毕业选择的选项中,“毕业即就业”的比例仅占45.3%,其次是“拟升学/出国”,占比为33.2%。各种原因选择“暂不就业”的比例为10.1%,“创业”比例最低,仅占3.7%。
  相较以往调查结果,2020届毕业生选择“毕业即就业”虽然占比最高,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拟升学/出国”“暂不就业”和“考公务员”比例增加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加速,经济结构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项增加,就业更加理性和从容。没有自己满意的单位,暂不就业;找份好工作较难,延后就业;家庭没有经济和生活压力,不急于就业等选项直接导致个体就业时限相应拉长。
  2.就业目的:更偏重个体内心体验。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就业目的选项中,“使生活更加优越”占54.78%,“实现个人价值”占33.42%,两项指标之和比例达到88.2%。“使生活更加优越”和“实现个人价值”更偏重内心感受。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宽裕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目的更加明确:注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优越。
  3.就业价值观:更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就业价值观的选项中(多选题),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73.5%,“能够学到新东西”57.86%,“企业氛围/人际关系和谐”57.81%。选项“待遇好,挣钱最重要”占比为54.7%。数据表明,同样受社会经济发展红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处在物质生活丰厚的當代大学生虽然依然关注高薪职位,但他们更加理性认识到职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再单纯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在就业观念上更注重能够学到新东西
  (二)就业期望方面
  1.就业首选单位:公有制企业备受青睐。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就业首选单位的选项中,“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占比为54.99%。其次为“无所谓,都可以”,达28.2%,再次是“私有制企业(外资合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等)”,占15.61%,“基层就业(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占比仅为1.2%。数据表明,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体制内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基层就业(西部计划、选调生等)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因此不受毕业生青睐。对他们而言,工作更多需要的是稳定和慢节奏,更在乎掌控和享受生活。
  2.就业首选地区:更倾向于成都地区。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就业首选地区的选项中,“成都地区”占比达59.9%,其次是曾经受大学生无限向往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占比15.5%。这组数据反映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快,但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相比一线城市更小的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等)。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依托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新部署,“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新态势等发展理念和天府国际机场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具有强大的人才吸纳能力。西华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四川省属重点大学,80%的生源为四川省生源,毕业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留在成都发展。
  3.就业专业:不一定要对口。分析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1915名大学生关于就业专业对口与否的选项中,“求职就业专业不一定要对口”,占比72.9%,选择“求职就业专业必须要对口”的占比仅为12.95%。这组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受严峻就业现实和激烈就业竞争的影响下,求职就业更在意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当今职场的竞争是个人综合能力的竞争,走上工作岗位的再学习和再提高往往比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更重要。   四、思考及對策建议
  (一)一个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成长
  课堂作为高等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教材建设、案例呈现、价值引领等多种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就业观。
  通过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就业价值观念养成课程,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就业形势解读和就业能力养成课程,课程建设覆盖所有年级所有学生从学业到专业,再到职业的全方位知识传授和价值澄清,努力构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模式。
  (二)两个实践大平台:服务学生成才
  高校应积极更新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在努力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通过完善提升大学生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校内实践锻炼平台。让所有学生在校园内都有机会接触到求职和职场等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锻炼。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全体学生提供务实有效的校外实践锻炼大平台。学校在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应努力开拓校企合作,积极建立毕业生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前接触职场,了解社会需求,体验求职过程,体会职场环境。[1]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筑牢根基。
  (三)三方协同成合力:帮助学生成功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每一个普通家庭。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影响自身能够成功就业的决定因素,但政府、高校和家庭三方则是影响学生形成就业主观判断的重要因素。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看清形势,提升自己,正确决策,成功就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保证充足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制度保障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的举措营造和谐的就业氛围等方面,政府要落实就业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负责人进校开展各类职场活动,家长应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积极就业观。
  参考文献
  [1]钟秋明,郭园兰.社会资本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3):117—122
  [2]王佳佳.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对策分析—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52-54.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Xihua University
  LI Qianga, ZHANG Wen-jingb
  (a. Admissions and Employment Office; b.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Law School,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s are more flexible. Studying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alizing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1915 students in Xihua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mbined with one-to-one consultation and other empirical methods, the employment cognition and employment expect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nalyzed. A scheme that contains a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wo practice platforms and the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is put forward to form a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