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渊源,发展民族新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深挖历史学科教学的立德功能,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本文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课教学说开去,旨在强调“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心中有“德”,玉成教学明“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性、有素质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创新人才。可见,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与完善自身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何谓“立德”,怎样“立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立德”的真正内涵和目标,这样,教与学才有目标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作为历史教师,“立德”就是立“师德”。因为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会精心育人,才会有“教”与“学”的和谐、共情和共享。其次,作为中学生,“立德”就是立“学德”。从本质上看,立“学德”就是铸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高尚品格、健全人格。正因如此,新课标多次强调要立德树人,并希望通过学科教学渗透道德素养教育,尤其是历史学科更应担此重任。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课,主要讲授古代中国传统科技、诗歌、小说、书法、戏剧发展演变的历史,相比于前一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本课地位、难度似乎不及前者。于是有教师讲授这课时,要么平铺直叙地列数古人成就,再运用史料分析产生原因及意义;要么让学生自主学习,用表格将古人成果分类汇总,然后分小组探究产生原因及意义。如此教学设计,缺乏探讨研究,学生对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缺少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没有将“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课尽管“简单易学”,教师仍须引导学生精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源头,反复品读创造这些成果的人,品悟这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借助有血有肉、有内涵的历史人物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励志勤学是人成长必备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这样,由历史到现实,由古人到自己,始终围绕“立德”的基本路径,潜移默化地熏陶、激励学生,最终达到明“德”的追求,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二、学中向“德”,方能精心品“德”
  教师应做学生道德启蒙的引路人,崇尚真实,学做真人。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说:“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历史学习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活动必须引导学生时刻不忘“德”。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和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为中国乃至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教师教学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末倒置,一味地讲述古人如何使用火药来做爆竹敬神,如何使用指南针来看风水,老百姓是如何愚昧无知、眼光短浅、保守迷信,等等。诚然,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但如此贬低或诋毁,就有失偏颇。就中国古代科技存在问题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领先世界的地位、原因及其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引领学生探究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到近代科技的原因,不是古代先民愚昧、保守、迷信,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第三,封建闭关政策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立志报国。
  三、行中践“德”,方能渐次立“德”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更要塑造灵魂、塑造新人,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励其理想追求。教育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业,又是一个很费心思的事业。立德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尤其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继而因行而立。
  在“古代诗歌和小说”一课教学中,立德行为需要指向文本之中的德行品析。如讲屈原和《楚辞》,教师可节选《离骚》中的片段让学生品析。如“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先让学生自我品析,然后通过生生互品、师生互品,从赏文到尚德。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和楚辞诗歌的特点及影响,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取人生积极有为的启示,即诗人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感怀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在文学上的贡献。
  有道是“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歷史教学中的文学鉴赏和品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其情感升华。但要“立德”,仅有文本之中的德行品析还不够,因为学生行动中的“立”并不一定实现。这样,立德行为就需超越文本。唐诗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但无论哪派的诗歌,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自然、民族、祖国的深厚情感。据此,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于情境中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大我”情怀的当代青年,让他们在徜徉于诗的海洋时,汲取营养,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实现立德目标。
  总之,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强化德育教学,在课堂上或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格品行进行塑造,让他们养成优良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黄铭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1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