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全媒体时代,快速发达的信息流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选择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亟待创新。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主体发挥主要功能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挥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把握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作用机制,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全媒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理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研究”(2019-D-008)
  [作者简介] 李莹莹(1984—),女,河南新乡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讲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055-02    [收稿日期] 2020-02-21
   高校师生是全媒体使用的主力军,高校论坛、微博、微信、QQ等新兴网络媒介成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和信息互动的主要载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扩大视角,深刻把握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和关键,并充分运用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议程设置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通约性
  1.目标契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议程设置理论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同向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主体(传播主体)凭借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客体上,进而重新塑造或转变教育客体(传播客体)的认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属性也促使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和高校教育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内容相当于议程设置理论中的“议题”。
  2.選择一致。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最重要的是其形式而非其内容。“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全媒体时代,媒介信息在传播速度和传播容量方面发生了根本变革。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全媒体以虚拟性、即时性等特有的优势牢牢抓住了大学生群体,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往交流和表达自我的理想方式。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学生应如何甄别、选取,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议程设置理论无疑将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借鉴议程设置在信息甄选方面的传播方法,设置具有正面引导作用、贴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议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3.过程相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议程设置呈现交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的议题,在环体和介体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议题的强调和构造过程,最后作用于客体上。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议题选择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和介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议程强调、议题构造和议题突出过程中,而议程突出则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的共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议程设置的过程是非线性的,议题选择、强调、构造、突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环体和客体之间往往出现循环往复的互相作用,最终目标是在思想政治客体中设置议题,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发展困境和挑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关人”素养不够。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把关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这个群体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要在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中,选取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给教育客体。但受学科和专业背景、工作和学习经历等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存在媒介意识不强、媒介信息能力较弱、媒介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设置议题时不能完全选取学生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不能设置与大学生关注点同程、同步、同质的议题,难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的作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众需求缺乏导向性。全媒体语境下,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无论任何人都担任着“自媒体”的角色。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约束被打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相互交融,对高校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来讲是极大的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传播方式缺乏灵活性。全媒体环境深刻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模式突出表现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学生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借助于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方式、手段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旧采用单一的网站发布单一的信息,没有有效的将校园的多种传播载体进行组合,传播实效大打折扣。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媒介生态环境复杂化。全媒体传播时代,传播门槛低、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非线性,受众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信息的过度需求和消费对客观分析信息利弊的认知、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全媒体的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性也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全媒体的虚拟性可满足大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需要,但其全媒体的隐匿性也“庇护”在校大学生的各种网络失范行为。复杂的媒介环境逐渐弱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力量已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三、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理路优化
  1.新动能:注重主体议题设置。全媒体环境下,要不断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议题设置的能力。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增强新闻的敏感度,选取契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议题,增强对议题设置相关内容和选取和整合处理能力。第二,教育主体要善于运用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博客等网络新媒介发布信息,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的能力。第三,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有时效性的特点,开始实施影响的时间普遍是新闻事件被报道侯的五到七周。由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置议题设置的数量,把握议程设置内容宣传的时机。
  2.新形态:强化客体议题吸收。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议题吸收情况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体现。传播学中的社会参与论强调注重受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反馈信息。受众尽管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传播效果的具体体现者,但受众接受信息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同时,使用和满足需要论主张:受众是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使用传播媒介的,并通过积极运用媒介达到制约媒介传播过程的效果。由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可以强化客体议题吸收。
  3.新引擎:融合多元载体。传播者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多面化以及传播形式多层次化等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时,需要将传播载体融合于多元作为传播的策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是议程设置理论在内容方面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得益于全媒体互动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的传播优势。
  4.新場域:注重优化环体。时机等外在的环境因素深刻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议题的发布过程中要注重精准、把握好教育议题传播的时机、尺寸和效果。要在教育议题上先发制人,面对海量、快捷的网络传播内容,教育者必须加强对网络议程设置的规范管理,注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从现实生活出发设置的议题才会有被大众关注的可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也需要生活化、平易化。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8-1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1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