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ABO血型检测的混和式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教学中,根据人体生理学的知识脉络,贯穿以ABO血型作为经典案例,结合血液的相关特点及其应用,并且开展相关创新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通过PPT展示性,进行讨论调动全班学生主动性,通过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
  [关键词] 生理学;血型;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XJG18223,XJG18222)
  [作者简介] 梁亦龙(1972—),男(苗族),湖南保靖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王 允(1973—),男,四川阆中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药理学;曾垂省(1974—),男,湖南洞口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129-02     [收稿日期] 2020-05-20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阐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人体细胞、器官及整体不同层次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功能的机制及其维持稳态的调节。是生物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整个知识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内容[1]。生理学的学科特点是理论体系复杂,知识点多;需要掌握生物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理论与相关的实验技能,涉及面广,如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所以生理学一直是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对于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核心基础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否则教学效果欠佳[2-4]。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只有积极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建设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院生生物医学基础学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现以血型鉴定实验为例探讨混和式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近年来生物医学的新的研究结果,使血型的经典内涵得到不断提升,血型检测涵盖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且能够将繁杂的知识串联起来,熟练掌握,通过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为日后的科研打好基础。本文从教学目标、实验讲授设计、实验教学流程方面进行介绍ABO血型系统实验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ABO血型系统是第一个被描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也是最具有临床意义的一个系统。随着血型基因研究的发展,ABO血型的基因遗传背景目前已比较清楚。通过实验学会AB0血鉴定的基本方法,理解临床检验交叉配血的原理,学会观察凝集知识,学会血型的判断;实验所需要提升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并且要通过实验合作促进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提升,通过此次实验还提升学生的无偿献血意识。本课程中实验目的、目标确定后,注意解决实验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本课程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抗原抗体的基本内容,了解了ABO的血型系统分型依据,但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强,不能持续进行学习,对单一的课堂讲授和阅读课本兴趣不高,但对于在实验中能渗入丰富有趣的数字化信息,有形式活泼的互动学习极为有兴趣。故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了实验设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实验设计。本实验的设计根据具体知识点,启发法为主。问题引入:以“滴血验亲”的影视作品引入,激发学生对该方法是否正确的思考。创设情境:在战场、车祸现场,是否能随意给伤员输血?熊猫血型的人需要输血怎么办?科研知识提升:讲述兰德斯坦纳是如何发现血型的。情感培养:通过“输血不良事件”反面案例的讨论,掌握输血原则,培养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小组合作制作“无偿献血”海报,进入社区做好宣教工作。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献血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观念。
  3.实验教学流程。主要的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ppt素材、网络相关视频资源、精品课程平台等手段,开展“课前辅导学习、课中引导学习、课后巩固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献血海报宣传制作、医学情境角色扮演、科学前沿知识进课堂等多种活泼有趣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研提升环节
  在教学中,注意科研思维方式的渗透,通过科研发现过程和科学前沿进展来让学生领会科学精神,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
  1.科研发现历史。以前,大家都被一个输血问题困扰,有的人输进别人的血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怀疑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产生变化,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B、O。后来,兰德斯坦纳把实验范围人数扩大,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兰德斯坦纳也因贡献的意义重大,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血型的发现史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科研前沿进展。在掌握了血型基因基本知识后,引入科研前沿知识,对大家熟知的知识:人类的血型是固定的,但究竟是否一生恒定不变?多数学生认为血型会遗传,永不改变。而随着科学发现的不断丰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类的血型也会发生变异,如急性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都能使血型抗原减弱,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导致血型抗原丢失。ABO血型的检测一般是抗体抗原进行检测,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是否能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通过PCR技术来检测,这样拓展了前沿科学应用。利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人类ABO血型进行分型,确定到底是杂合还是纯合的,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对自己的血型进行多态性检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联系实际进行血型相关问题讨论。教学中设计与血型相关的一系列故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获得相关合理性解释。血型与性格的关系,血型与疾病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文献查询,获得结论,通过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模式,带动学生参与讨论,积极进行问题的分析,通过辨析来获得结论。通过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习惯[5-6]。
  三、结语
  总之,通过在线提前预习,实验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取材自己血液进行血型的鉴定与分析,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发现知识,领会知识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教学的态势下,对学生的创新学习都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永芳,王允,曾垂省,等.电子信息类高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学,2017(5):95-97.
  [2]夏文颖,顾兵,黄珮珺,等.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西北医学教育,2011(5):923-925.
  [3]谢永芳,刘毅,王允,等.以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的解剖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87-188.
  [4]梁亦龙,武巍峰,曾垂省,等.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7(6):92-94.
  [5]温萌,鲁兴梅,张娅妮,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13):76-78.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2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