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问题导学设计”有效性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物理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获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上对问题素材的获取、梯度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问题;引导;生活;梯度设计;有效性
   在“问题导学”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地学习状态之中。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导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展现。相反,一些问题的设计由于没有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反而会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枯燥难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特别重视问题的设计。
   一、情景导入中的问题设计
   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正确但实际是错误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由学习的潜伏状态马上进入活跃状态,求知热情油然而生。
   (一)以生活中常见易懂的现象入手,提出的问题应切入学生思维的惯性盲区,让学生感到:熟悉不等于熟知,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猜测、假设。
   例如,在讲《汽化和液化》时,先提出一个简单现象:当人吹风扇的时候,人的感觉是什么,体表的温度怎么变化?这时学生踊跃回答,可一旦老师后续问题设计成反问为什么,则学生基本上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老师此时解释,则学生可能毫無兴趣,或思维无法互动,变成单纯的去听,去记忆,效果甚微。
   改进:假如让风扇去吹温度计(干燥),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
   此问目的在与将简单的现象迁移到未知的情景体上,学生即熟悉又不熟悉,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类比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也为后续的拓展(比如后续演示:将温度计涂上酒精后,示数马上降低)有很好的铺垫作用。经过此探究过程,学生逐渐明白原来问题的关键是人或温度计上面有液体存在,由于液体蒸发吸热才导致温度的降低。
   (二)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问题载体,从另一个学生不熟悉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验证。
   例如,在讲授《浮力》节中,通常老师会根据书本情景先提出:冰山、轮船、鸭子为什么能在水面而不沉下去?然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例子。这些问题设计,是基于学生对于能够在水面看得到的表象,虽然能够让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主动思考的深度和创新不足,后续的教学学生会认为太过简单,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沉在水底的石头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如何证明?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切入的是学生没有思考过的角度,能够激起自认为很熟悉浮力的同学的思考,问题2也激发了学生去需找实验器材和方法,进行新的实验设计和探究。
   (三)以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试验入手,问题设置层层梯度,紧靠教学目标,目的性强。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一张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学生观察到水并不流出来,纸片也不下落。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轻的纸片能托住杯中的水而不流下来?从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就能使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感兴趣、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忆得牢固。实践证明,老师创造条件演示好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得以延长。
   (四)以物理学史上的小故事入手,提出的问题重点放在对故事细节中涉及到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物理知识的提问。
   在讲授密度一节时,讲述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阿基米德是抓住真假皇冠在水中的哪个东西不同而想到破解方法的?学生一下子就有了探讨的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对故事的了解,转化到对物理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从面集中到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物理概念的建立上,通过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可以将难懂的物理概念层层分化,让学生逐步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例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设计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速度概念:
   (1)汽车和自行车,哪个跑得快?
   (2)你是如何判断的?
   (3)停在车库的汽车不动和在马路上运动的自行车哪个跑得快?
   (4)那么该如何判断汽车和自行车哪个跑得快?
   学生小组合作提问的方式探讨:
   (5)百米赛跑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
   (6)能具体说明你是如何比较谁跑得快?
   (7)甲乙两个同学在1分钟内,甲跑了350米,乙跑了300米谁跑得快?
   (8)那我们又是如何比较谁跑得快的?
   (9)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上挖掘出来的,有的虽然不是直接来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个个问题的展现和解答,有利于对知识点进行及时梳理归纳,学生的记忆由难知到易知,由浅到深,通过这些问题的串烧,实现知识衔接、联系、延伸,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探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形成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课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他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物理信息资料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相比,问题导学法更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验证,解决问题,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最大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