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中细品悟悟中知韵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最终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读中悟”是人们常用的阅读和品味文章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在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的同时,品尝出百味人生。特别是我们在认真品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认为作品不是没有生命和思想的事物,而是充满感情和思想的生命个体。即使一篇文章仅仅是记叙一件平凡的事情,我们也会在细细的品味中回味无穷。
   一、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去品读文本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的情况,就要首先研究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品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去了解作者是品读文本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与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往往就是作者的某一段人生感悟的折射,特別是阅读类似自传的名家散文,更是要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在小时候拥有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但是在自己刚刚知道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的时候,家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自己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鲁迅在早期遭受过很多创伤,经历的那些艰难曲折的生活和在自己的快乐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就是鲁迅对人生复杂情感体验的浓缩,也反映出了鲁迅所处时代的变化无常。我们联系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到百草园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三味书屋的内容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僵化和古板,同时写出了作者自己烦恼生活中捕捉到的另一面的美好。因此,这篇文章并不能用单一的批判、遗憾来一概而论的,其情感是复杂的。
   再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了很多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的生活片段。我们要想读懂这篇文章,真正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就要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生活、读书经历,了解在仙台学医两年之后又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化过程和原因。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很难弄清楚作者所写文章的重点到底是侧重怀念老师,还是侧重爱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所以我们在品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首先要做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才能品味出作品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精读去深化读书感悟
   精读一直是比较重要的阅读方式。精读的时候要做到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和研究文本,还要一边分析一边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评价,通过精读细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文本的内在意蕴。如果对一篇文章只是简单粗略地去阅读,就很难从内心激起涟漪,我们的内心世界没有波澜,就意味着我们对文章的意蕴没有挖掘。我们怎样才能透过文章的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呢?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精读,就要真正地融入文本中,在文本中研究发现平淡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深刻理白纸黑字背后所体现出的情感世界。
   我们细细品味鲁迅笔下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会很容易发现,不论是老师读书时候的古板,和蔼又严厉的怪脾气,或是三味书屋中仿古的摆设都让鲁迅先生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直到后来鲁迅适应之后,才又重新拾起了童年应该具有的自由和欢乐。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本质和社会现象,我们在品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提到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古板和僵化,展现了作者对这一教育制度的讽刺和反感的态度,凸显了作者在适应和环境之后,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及时捕捉到的充满烦恼生活中仍然存在美好生活的一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学生在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园子玩和听老师读书以及上课画画的乐趣中体会到。因此,我们从鲁迅的不适应到适应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就挖掘出了这篇文章的本质意蕴: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和烦恼并存。童年生活中既有令人难以忘却的感动,又有无法拥有的遗憾,在成长中铭记,在追忆中感动。
   精读一篇文章,就要读懂作者,就要感受到作者笔下文字美。很多的优秀文章,能做到字字珠玑,都是作者的心血和结晶,都寄托了作者丰厚的情感。有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追求、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领悟。这些内容虽然复杂,但都是蕴含在看似平凡的事件背后。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深入文本的言语,感悟从中蕴含的情意,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语文教学的熏陶作用,才能为学生带来春风化雨般的感受。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真切关注。既有“菜畦”“木莲”等充满视觉乐趣的景物,也有“覆盘子小球”这种又酸又甜的味觉体验,还有“黄蜂”“鸣蝉”“油蛉”等充满听觉乐趣的美妙声音,这些自然的生命丰富了鲁迅的儿童生活乐趣,促使少年的鲁迅乐于亲近自然。但是作者在细心关注自然界的同时,表达出了儿童时期对娱乐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准备了诱饵器具,打算去捕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了闰土父亲捕鸟的细节,展现了儿童天生爱玩的共性。在精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描写中细细品味百草园浓浓的生活气息,品味百草园中展现出来的生活之美。
   我们再来看看《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写到阿长说买来了《山海经》时用了“霹雳”,这些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揣摩:这么小的一件事,为什么作者却“大词小用”呢?其实这就是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充分表达出阿长居然买来了自己想要的《山海经》时的感激和震慑之情,把出乎意料的情感表现出来了。这样学生也就比较容易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了,更好地表达出了长妈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难怪作者是那样的怀念阿长、怀念童年。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通过细细揣摩语言,来挖掘语言深层次的含义,学生才能在反复咀嚼中细心品味到语言背后的真实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到美好的读书体验中去,真正感悟到其中的生活之美。这样的语言揣摩,有效深化了学生自身的读书感悟,对于提升学生的文章品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从描写手法入手去解读文本
   作者笔下的人、事、物一般都具有生动而又明显的内在形象,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描写手法。例如文学作品在描写人、事、物的时候,经常运用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多种多样的描手法着手来解读文学世界里面的人、事、物,就能够有效提升我们解读文本内容的水平。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里的人物描写比较多。比如元旦的一个早晨,鲁迅一醒来,长妈妈就伸出臂膀把他按住、等他说吉利话的惶急模样,就把长妈妈祈求好运的“渴望”和“焦急”神态鲜明地刻画出来了。再如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绘图本的时候,作者写长妈妈穿着一身新的蓝布衫、见面时高兴的样子,这一系列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就鲜明刻画出了长妈妈的形象,在体现出愚昧的传统妇女形象的同时,又凸显了她朴实亲民的性格。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对父亲延期治病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忆,从当时民间医疗保障的现状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借助对这件使自己悲愤的事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他的精神也从饱含希望到充满绝望的转变。在这样的反复内心震荡的精神状态下,父亲的死亡带给鲁迅的悲痛,導致少年鲁迅的思想曲线被刻画上了鲜明的记号,从而决定放弃政工科,选择学医。后来在日本学医的时候又遇到了幻灯片事件,被刻伤了又一个鲜明的印记,最后又弃医从文。
   我们再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这篇文章里面的景物描写就比较多,比如写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树叶里长鸣的蝉等等。我们在赏析这些景物的时候,可以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细细品读,还可以引领学生从听觉、视觉、味觉的角度去欣赏百草园里的声音、景色、和美味;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欣赏百草园里的热闹气氛;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身临其境地去品味其中的乐趣。这样从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入手,学生就会自然地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揣摩出鲁迅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在品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善于带着探索的目光走向文本的深处,去品味细读,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更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学生解读作品到某个深度,只要坚持品读细读,就一定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在感悟中也就能品到其中的韵味。
  
  周建华,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绿城育华(国际)学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0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