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而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已经历了孕育与准备(1978-1999年)、初创与整合(2000-2010年)、成长与发展(2011-至今)三个阶段。随着社会及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及推动,近年来不论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的配套,还是专职心理教师配备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即便如此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自杀、自残事件并未减少,落实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普及以及教育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需要得到和知识教育同样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呼声下,仍旧是中高考的应试教育选拔模式,学校及家长仍旧不可避免地会对学习成绩过分重视,而被学习挤占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无奈会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课业难度的提升,学生周内上课周末补课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学生心理素质必然受到影响。目前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是极少数可以关注到学生心理成长的绿洲,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让社会及更多的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更多家庭和学生受益?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家长关注度及参与度。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肩负的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重任。
  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设想
  1.学校促进下的家庭教育优化是基础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所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如学生是一棵树苗,家庭就是这棵树的根基及土壤。学生能够从家庭中汲取的精神养分会在未来变成心理能量不断滋养学生的健康成长。据我观察,两类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一类家长疏于学习,仍旧以固有的教育观念管教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极易产生各种亲子冲突及心理问题。而另一类家长以培养精英的心态面对孩子,不论时间还是金钱上的投入都是倾其所有。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既定规划来完成学业,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会考虑孩子的自身想法和意见,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是过激行为。我们的社会赋予了家长生儿育女的权利,却没有要求家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方法。所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家长及时的觉察和调整,心理从业者及时的干预与矫正,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创设良好的、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系统,重点在于增强学校教育的生态性、开放性、互动性和支持性。具体到教育实践,应该聚焦于影响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亲子关系”问题上。而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借助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能够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和学习亲子教育的方法,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这样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具体实施有: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传授正确家教理念及教育方法;对于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组织家长进行小范围家庭教育沙龙,提升教育技巧;组织编制家庭教育手册,吸纳更多家教方面有经验者相互交流经验,营造学习氛围;组织亲子活动日,通过学校媒介、以活动方式调节亲子关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完善是关键
  2012年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的总目标要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针对这一目标,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借鉴江苏省苏州评弹学校三级驱动心理健康服务的经验,学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三级心理健康目标体系进行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建构。
  (1)一级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忽略了學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阶段特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涯教育。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内容,并且具备一定的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自我调适技能,学会心理问题出现后的求助方法,这都应是立足学生需要落地完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目标。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开放心理咨询室,但因为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而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很低;虽然大部分中小学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资源和条件,但学生却很少接触和利用咨询中心。因此,如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鼓励和激发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大程度上避免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在校内形成正向积极的心理风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实施有: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氛围,依托学校宣传栏、广播等媒介推广心理健康知晓率及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开展普及性心理保健知识的心理健康讲座,告知学生心理困扰的求助方式;学校心理小报的编制分发,呼吁学生积极投稿、主动搜集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2)二级学校心理健康适应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忽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普遍及共性问题。这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学习应对方法及解决技巧。如初一、高一学生入校出现的适应性问题、交友问题、学习问题;初二、高二可能出现的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初三、高三出现的考试压力问题、职业生涯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不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技术、技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助人自助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有效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优化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心理机能训练提高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心理健康课是贴近学生成长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平台,可以说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一方面能让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训练,将心理健康的维护保健根植于孩子内心,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心理健康课架起一道与心理教师的信任桥梁,当学生有心理困扰的时候能够主动多途径求助,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除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能够解决学生成长适应性问题,还可以开展学生心理社团寻找共性困扰的学生一同探索解决之道;通过学生心理委员团队来掌握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扰事件,教师及时调整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实质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地。
  (3)三级学校心理健康矫正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预防工作,重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鉴别和诊断是预防的关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矫正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长效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具体实施有:
  首先,开展专业的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其是新生入校前后须进行心理测评摸底排查,通过数据的筛查发现需要关注的学生个体。进一步进行家庭访谈等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告知班主任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学校专业心理教师通过咨询等方式判定是否需要介入干预或者进行专业转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及心理教师必须严格为学生保密。
  其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包括心理测评结果、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手册等。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心理档案以便追踪心理发展情况及动向,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动向。除了专业的心理问卷测评外,心理教师可以依据心理健康课不定期开展一些趣味心理测评,依据这个方法来持续不间断了解学生心理动向。
  再次,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团队,定期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帮助心理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异常行为及时反馈和报告,能有效解决一些学生中的隐性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心理健康老师的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利用各方资源,动员全校师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必须借助班主任的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而且还能及时觉察学生的情绪问题及行为表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不可或缺,学校心理咨询室与班主任的联动合作将更为有效地规避危机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5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