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在学科教学中,也必然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教、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将技术应用于课堂,促进相关学科的教与学。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现状的调研确定了目标,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区域推进的基本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区域推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7-0033-03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其指导思想强调,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確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具体到学校教育,我们也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教、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将技术应用于课堂,促进相关学科的教与学。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人。因此,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响应国家的号召,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现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谈谈促进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时代的区域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全国各地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用脱节、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2015年,南京市秦淮区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部署,开展了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其策略是顶层设计教师培训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根据南京市教育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文件精神,秦淮区重视顶层设计,制订培训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2015—2017年)完成全区6400多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为此,秦淮区向南京市教育局申报了8个培训班,开启了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航程。培训思路是着力教师信息化素养整体提升,从五个层面入手,即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教育技术专任教师培训,教师差异式、个性化、特色化的专题培训;培训方式有请进来、走出去、小班化、网络研训等。
  1.特邀专家系列化培训
  区级层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团队来宁,共同研究、协商,拟订培训计划和内容。项目培训活动聚焦于新一代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通过系列化单元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技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团队采用系列化、模块化的集中培训,与小组协作学习、专题研究、在线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培训,组织学员参与体验式、做中学、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型培训活动,切实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走出去参观学习
  对中小学教学校长进行新平台、新软件的使用培训,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英语拓展阅读。组织校长前往肇庆参加“全国个性化学习研讨活动”,提高学校管理层信息化的领导力。
  组织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上海闵行区参加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两岸四地“教育领导者论坛”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并参观了信息化工作富有特色的相关学校。
  为更好地建设、应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全区技术应用服务团队赴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进行学习、交流。
  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活动,大大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部分学校修订、优化了本校信息化工作思路,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3.开展小班化精品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部分信息化素养较高教师的水平,我们开设了“精品PPT研训班”,采用“小班化”的研训方式,完全由教师自主自愿报名参与。从技术实效性角度出发,突出“新兴技术尝试用,成熟技术推广用,传统技术创新用”的研训体验的理念,以精品PPT制作为研训主线,穿插关于图形、动画、视音频等与媒体制作相关的技术培训。精品培训开拓了教师的科技视野,及时了解了前沿技术,让信息技术能高效深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而且起到了辐射作用。
  4.研发网络培训课程
  在区级研训网站建立了多媒体资源制作技术课程栏目“借船日记”,该课程侧重于网络环境下的技术培训。组织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研发系列培训微课。采用“碎片化技术”的讲解方式,这样即使教师对软件本身了解不多,只需通过简单微课的学习便可获取所需的制作方法。在微课培训资源基础上,建立“网络学习,在线交流,现场问诊”的研训机制。教师除了在网络上通过微课学习之外,还通过交流群进行咨询,并让制作技术培训微课的教师集中起来,定时定点为广大教师进行现场面对面的互动与解惑。微课培训资源在全区乃至全市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总点击访问次数近10万。开展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研究,研发的《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网络培训课程,现已成为市级网培课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和竞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舞台,积累了经验,赢得了荣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信息化2.0时代,区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的要求,南京市秦淮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时代的基础上,以区为组织单位,集中骨干,以点带面,以赛促用,按照有效融合、深度融合、创新融合思路,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南京市秦淮区在“十三五”期间,以江苏省和南京市“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努力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力,全力促进“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秦淮区教育局全面部署,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的深化工作。
  1.充分调研,寻找技术和学科融合有效路径
  在举国上下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更广泛、更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是我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做好这项重要而长期的研究工作,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课程与教学研训处与研训保障中心紧密合作,深入一线学校和课堂专题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学校和师生的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寻找技术和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为此,在2018年专门成立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计划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心组”,目标是围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展“技术与学科融合”工作,力求创新发展。领导小组要求中心组的教师做研究者、培训者、推进者,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研讨、培训以及指导竞赛等相关工作,做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的引领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心组成立后,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工作。在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信息技术应用薄弱的地方,精心梳理,制定了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施方案,计划从一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入手,明确个性化发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达到课堂智慧化技术应用的目的。
  2.以点带面,推动中心组辐射研训工作
  发展要求和研究重点确定以后,通过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校园行”系列活动、“和教授谈一谈”、骨干教师培训、中心组研训等方式认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研训路径,有序实践。
  (1)成立中心组,开展融合研讨。自2018年7月初中心组就开始多次集中研训,学习了解多项新技术,涉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研方法等多个方向。
  (2)深入学校,实地应用研训。开学后,开展了多次“校园行”活动,深入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座谈,研讨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馈。同时,在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上,不是一味地要求“新、奇、大”,而是要“实、适、恰”。在这样的基调下,中心组通过研讨座谈、试上对比、师生反馈和学术应用等方式进行量化筛选和意见征集。通过大量认真的基础教研工作,中心组取得了一线学科融合教学的宝贵经验。
  (3)菜单式培训,突出个性化。在赛前培训中,中心组创新性地使用了菜单培训方式,提供了12个技术项目给参赛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培训工作交由12位富有经验的中心组成员分别承担,保障了培训的效果。
  (4)骨干培训,辐射全区。通过培训各校的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将新技术带回各自学校,中心组在骨干教师各自承担的培训中给与指导和支持。在新技术正向传递的过程中,“传帮带”提升了一大批教师的热情和业务水平;同时,在教师一线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也通过开设讲座、开公开课等手段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深度加工应用和知识库的扩充,逆向补充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让所有教师感觉到学科融合研究是富有朝气的、良性循环的、可将其作为一项极具意义事业来做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研价值,是鼓励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开创新思路、新方向,做一名跟紧时代脚步和技术发展潮流的教师,是要用科技之光引领学生走出“科技兴国”坚实一步的思想的守护者。
  3.以赛促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为了检验前期研究成果,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并能优选出更多的骨干教师,遴选出一批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进一步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经过两个多月的研训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举办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教学竞赛。在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2018年11月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秦淮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教学竞赛。19个学科15个分赛场的赛课在10所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小学(含特教)、初中、高中三个组别89位教师在这个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通过比赛,教师不仅展示了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够用、好用、适用、实用”的各项新技术应用也层出不穷。教师在技术上合理应用、发挥优势,并能够从多维视角进行创新。比赛使教师的风采得以展示,更体现了全区推广落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目标的坚定决心。
  秦淮区开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研究的先河,南京市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信息化平台、腾讯新闻、今日头条、荔枝新闻等新闻媒体对此次融合竞赛和相关活动都做了新闻报道,点击率超10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很多教师因此脱颖而出。2018年举行的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能手大赛中,代表南京市参加省赛的6位选手3位出自秦淮区;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大赛南京市共50节课,秦淮区就有10节课参赛,其中有2位教师分获全国赛说课一、二等奖。
  4.展望未来,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成常态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会让教师失去对学科融合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和参与热情,会让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科技发展带给他们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同样,缺乏思考的非理性研究也会使教师在面临发展的大好形势时不知所措。为此,阶段性成功后要冷静反思下一步应该怎么坚定而自信地走下去。
  首先要促进活动推广、普及。不但要加强在各校的推广力度,还要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各学校智慧教育、学科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在学科融合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送技术进校园。同时,区(县)教育部门要在设备和培训等方面全力保障,加强动员。
  其次要推动成果反哺。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活动的开展,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不仅仅是技术使用者、推广者,也应该是技术的更新者。在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与技术提供企业的研究互动过程中,可以将教科研成果落到实处,按照拓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专利申报、校企合作等思路一步一步进行,形成新技术落地、使用、发展的良性生态圈,打造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特色名片。
  最后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横向合作。俗话说得好,独木不成林。要将此项工作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一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研究和探索,要有“一盘棋”的思想,一枝独秀不是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才能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2]教技[2016]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编辑:王天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