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施 李文鹏

  [摘 要] 高校具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责任,根据不同的育人功能创新实践育人工作形式,丰富实践育人内容,将育人工作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功能进行划分管理,打破传统的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形成“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 实践育人;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郑 施(1985—),女,湖北潜江人,硕士,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文鹏(1998—),男,河北唐山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008-03    [收稿日期] 2020-03-2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实践育人兴起的渊源,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推动实施“思想引领、提升能力、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热爱劳动”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学校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一、“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作基础保障
  (一)工作体系构建
  在学院党委的统筹带领下,学院团委,各学生组织,学院教学,科研等协同合作,从思想引领,提升能力,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和热爱劳动几个方面的实践育人,加强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培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二)基地依托
  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助于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依托“基地+项目+管理”的方式,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加强项目和基地的统筹管理,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针对不同的育人功能给予不同的分类,并根据育人需求,对基地进行相应的增加,每年对基地情况进行调研,对部分基地进行增减,并评选优秀实践基地,保证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
  (三)队伍建设
  保证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形成“1+2+1”的实践育人管理与指导团队,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力,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明确相关的工作方向,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协同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加强学生实践过程的专业性指导,保障实践育人的正常开展,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四)组织保障
  统筹安排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等学生组织的工作,各学生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活动,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通过学生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学院团委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把德育工作有机的地融合进来,营造活泼氛围,巧妙实施引导,组织开展重温入团誓词、征文、座谈、报告、访谈、大合唱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故事”等学习活动,用学生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并带领周围同学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用优秀事迹悟化学生,以实际行动触动学生。
  在科技创新建设方面,学生科协以科技节为契机,开展现场教学、网络培训等多项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各类科技比赛,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发扬学生专业特长,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生会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为中心,开展歌手大赛、传统服饰大赛、艺术创作大赛、摄影大赛、足球赛、篮球赛一系列赛事;依托体育文化节、运动会、三走系列活动为中心,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各类球赛新生杯等体育赛事。
  在志愿服务建设方面,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保证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延续性、有效性,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深入社区开展趣味课堂、义务讲解、爱心家教、小学生课外辅导员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学院学生学习情况,定期开展高数讲堂、四级模拟、学长一对一等互助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组织发挥了良好的管理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学院“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具体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学生特点和学院实际,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系统构建“思想引领、提升能力、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热爱劳动”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应用功能及检验功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
  (一)思想引领——德育
  實践育人的目的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理论宣讲,传承红色基因等社会实践,开展“革命基地红色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带动青年”,加强“理论社团培养建设”,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德育实践,不仅通过实践课程,还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逐步完成学生从思想认知到实践认知到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度塑造大学生富有正能量的国民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倡导者和实践者。   (二)提升能力——智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通过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发明的转化、科研团队建设、科技竞赛培训等实践,为学生提供运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的平台,同时学院建立创新创业管理的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多实践,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学科竞赛等丰富的科技活动。
  (三)强健体魄——体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有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有饱满的精神去奋斗,现在大学生有很多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以新生军事训练为起始点,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健康认知、组织纪律性等军事素养,通过体育文化节、运动会、三走系列运动等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参与体育实践,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学习感受,锻炼身体,锤炼意志,矢志艰苦奋斗。
  (四)陶冶情操——美育
  美育能够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道德,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提升,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开展服饰大赛、海报设计大赛、微电影大赛、毕业设计展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实践中脱离低级趣味,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热爱劳动——劳育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劳动能力,体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为了给予学生充足的劳动机会,结合生活实践、宿舍卫生、志愿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其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
  三、“五位一体”实践育人特色
  通过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等多元化载体,构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了以德育实践为引领、以能力提升和体育实践为主干、以美育实践和劳育实践为两翼,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特征的“五位一体”实践协同育人体系,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一)整合资源,各方协同,统筹安排,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五位一体”实践协同育人体系,不是单一的实践模式,而是包含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学科竞赛等方面,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以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以重要时间节点,纪念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志愿服务获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是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目标,通过红色教育、典型引领以及理论培养,学院建立了科学的德育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三)打破组织界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将课程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体育运动、美育实践、劳动实践、心理素质拓展、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打破学院学生工作和学院教学工作界限,打破各学生组织之间的界限,分类指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努力。
  四、“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工作实施路径
  (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是做好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在社会实践全过程中,要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入认识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注重以学生党员骨干为主体,带领周围更多学生向理论学习、向历史学习,将社会实践打造成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四个自信”,是做好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遵循
  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体验式学习、社会调研、专业实践还是公益服务,都要牢牢把住立足中国、了解中国、扎根中国这个基本点,让学生带着一双主动认知的眼睛去“发现中国”,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育家国情怀,是做好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着眼点
  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学,认知中国特色、树立“四个自信”,就是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明晰历史方位、感知时代脉搏,主动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相结合,以扶贫支教、科技服务等方式直接参与到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中,也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未来的道路。
  (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践行自强不息,是做好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学生且行且思,并将思考和收获落實到具体行动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具有专业特色、适应中国实际的理论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陶伟华,刘秀丽.“三层七类”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2]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7).
  [3]刘娟.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0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