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设计辛亥革命纪念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戴怡

  馆校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如何促使在校指导教师与博物馆一起开拓思维,从学生的学习内容、课程、方式入手,寻找并生成更多的学习资源,我们经过三年时间,对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夏雪梅提出的“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四个特征”,设计围绕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见的生成,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一、核心知识的再建构
  我们在课题成果《辛亥革命纪念馆青春参观手册》(下称《手册》)里,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定位了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教学目标。课题组使用表格的形式,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提出学习水平的要求,给予若干参考动词的建议,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只发生在参观时,还包括参观前的准备与参观后的活动中。
  《手册》通过知识模块部分,给组织者提供了参观者可能接触到的教材资源及其可能处于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纪念馆讲解员和教师从中寻找适合初、高中学生的活动主题,规划好课程学习。
  项目化學习聚焦概念性知识,即是将事实性知识作为材料和内容,学生进行抽象性的思考。学生围绕参观前明确的任务——设计具有分众性的参观指引手册或是打卡献花等活动,发展出更加灵活和有用的知识,并能够在一系列不同的场景中运用这些知识。运用图表绘制、海报制作和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了原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意义化,并指向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
  二、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
  以设计《手册》为例,设计分众性的、适合中学生的参观手册是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参观前,博物馆讲解员、教师、学生三方都围绕“辛亥革命的意义所在”与“什么是共和”两个问题来组织沟通活动,寻找适合编写参观手册的学科本质问题,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等。在本质问题里推动学生和自己的经验建立联系,调动所学知识与博物馆里的展品建立联系,明确要用什么内容来支撑创作。在参观中,学生需要对展品提出问题,学会决策,同时推动小组合作,通过反思、协作、问题解决等程序,在充分论证后,引发学生将思维“桥接”到具有更大深度和可迁移的概念上。如从革命任务、领导者等方面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比较;选择辛亥馆里的哪些展品来引发中学生观察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
  三、以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
  在《手册》里,知识模块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组织者需要了解的知识模块,及对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品进行设计。课题组建议运用以下图表。
  四、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理想的馆校合作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项目化学习要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引导所有参与者和公众对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论,成果的修订、完善、公开报告的过程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成项目学习中的创见生成是评估有意义的学习实践的标志之一。很多学校会将项目化学习当作流程来设计,基本上是从查找资料、记录信息开始,到呈现结果结束。项目化学习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过程。夏雪梅博士指出:创见是通过形成原创性的产品或过程以满足具体需要,主要是回答一个“怎样才能在某个情境中创造出新东西”的重要问题。这个新东西不仅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要实用。“新且适用”是衡量创见水平的标准。
  我们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手册设计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从模仿、调整、改变、独立操作以及迁移中生成新的成果。过往四届学生的新成果有:短视频、剪辑视频、历史剧编写、表演、参加博物馆举办的主持人选拔等。学生在对前一届的设计进行问题情境的定位思考后,需要进行多次的尝试、修订与完善,从而产生新的创见。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持性、主动性、专注、反思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量规。
  责任编辑 黄铭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8709.htm